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浅谈中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培养

时间:2013-08-17 13:12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周元东 点击:
语言感受力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

  语言感受力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是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便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要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参照的对象——“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了提高。语言感受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张裕钊说:“曰意,曰词,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他认为“意”、“词”、“气”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