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哲学和哲学人类学视角的技术观 从文化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技术,是把技术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能够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它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把握人与技术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的外在矛盾。这种技术观正是马克思关于技术哲学的主要精神,一百多年以来,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极其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驾驭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哲学立场。[7] 由此看来,马克思所理解的技术本质,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不是某些抽象的物,它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8]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也要用这种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既要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大力推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现代化服务;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如果运用得不好,除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之外,可能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负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狭义上理解往往是指多媒体或多媒体技术,因为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被经常指代的表达概念和实际运用的典型代表。所以,在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从多媒体的本质、定位和功能等多角度来考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剖析关键因素,解决重要问题。 (一)多媒体的本质 多媒体是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信息呈现类型的教学媒体。多媒体中包含的信息类型主要有文本、图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甚至还可进行人机交互,信息类型间的超级链接等多种功能。多媒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常见的有按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来分,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具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比如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的主要优点就是把静态图像放大,让学生观察细部,但它不宜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等。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也有它们不同的优点与不足。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各种教学媒体各具优势与局限,不同的学科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媒体组合应用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9]多媒体尽管功能相对强大,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缺陷,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加以正确应用。 (二)多媒体在整合中的定位 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技术观就决定了其在整合中对所使用多媒体的定位,从而形成教师的媒体观。多媒体是工具,是平台,是基础,科学知识是学习的对象,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整合的目的。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是从属地位。技术的运用是为知识内容的有效传递、学生的有效培养服务的。在技术、人、教育的关系中,人是目的,教育是手段,技术是环境条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教育,技术服务和服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提供了人的活动和技术发展的空间,技术、人、教育在其相互关系中各得其所。 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必须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对象是课程,是学科内容,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用以改善教学过程的工具和平台,工具的掌握是为内容的学习服务的,学科内容是整合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是为学科内容学习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始终如一地理解和把握这一主从关系,才能处理好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形成各种有效的整合方法。 (三)多媒体的两种功能 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技术或媒体,其教育功能如果只是在理论层面建构的,那它的功能仅仅是潜在的和可能的。只有当多媒体用于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把它与解决问题相联结而表现出来的功能,才是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功能。进人教育系统的技术,在将其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同时,也就开启了更大范围的技术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多媒体具有两种教学功能,即"潜在的教学功能"和"实际的教学功能"。为了更深人地理解这两种功能,笔者运用两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具体表达。 1.多媒体"潜在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潜在的教学功能"是指某种多媒体(彩色显微镜与大屏幕投影机)在理想的、最好的使用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比如,教学内容一让学生仔细观察和理解"动物体细胞的组织结构";我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效果及学习体验四方面来探讨理论功能的构建。教学设计一宏观上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几方面。多媒体应用设计一主要涉及与多媒体相关的部分:细胞切片的制作与展示、彩色显微镜的质量与使用、彩色显微镜与大屏幕投影机的连接、大屏幕投影机的质量与运行状态和教室环境与照明情况等。上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符合教学设计原理,切合学生现实状况,达到理论上的科学和完备状态。教学实施过程一上述教学设计各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运用达到科学、恰当和完善的状态。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体验一在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结果是学生详细地观察和充分地理解了"动物体细胞的组织结构",高水平地甚至是完善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见,在最理想状态下多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多媒体的理想教学功能或者说是"潜在的教学功能"。 2.多媒体"实际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实际的教学功能"是指这种多媒体(彩色显微镜与大屏幕投影机)在实际教学中,某教师使用它进行教学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由于教师自身素养、多媒体和教学环境条件差异等各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体验各环节中,往往没有做到理想的状态,比如细胞切片时不规范,使细胞受到过分挤压;大屏幕投影机灯泡老化、清晰度不够等,使得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学生反映没有看到清楚的细胞核与壁的界线,动物体细胞是灰白的还是彩色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多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就是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功能"。 我们平常所谈论的教学功能即是指"潜在的教学功能",它是这种多媒体所能达到的理想的教学功能,而要使这种多媒体达到理想的教学功能,就必须使该多媒体呈现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机得到合理的使用,才可能表现出强大的教学功能,这常常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某种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往往是该多媒体在某种状态下,在某个教师设计、使用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即"实际教学功能"。"实际教学功能"总是小于"潜在教学功能",我们不能把这二者混同。多媒体的"潜在教学功能",只有通过在教学中科学而熟练地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3]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仅整合观、技术观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合的方法,而且如何对整合的效果进行评判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否达成的判断依据。但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无论是从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内容方面的研究都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历来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决定了整合效果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之所以成为整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涉及整合观 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方法,那么,它就为准确提出整合观找到了一条途径。前面讲到的"效果说",就会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合观内涵的准确表述。 (二)涉及整合目标是否达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归结到教育教学效果(即整合效果)这一点上来,所以,如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方法得到突破,就为检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否达到找到了一种方法。 (三)涉及整合的效果 对于整合效果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评价内容比如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等之外,可能更要关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绩效(包括学习的效果、效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合效果的评价所包括的这些具体内容,不可置疑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四)涉及评价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前面已经阐述过它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针对它进行评价,需要我们研究创新出一个(或许是一套)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提高,在借鉴传统评价方法和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评价整合效果的方法与量规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许教育绩效评价会是一种新的有效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只解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丰富了教育评价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有一个从低级逐步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萌芽到成熟必然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认识这种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认识信息技术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初步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绩效阶段。[14]这种概括凸显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阶段性特征,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发展规律,对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