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大学组织在社会场域中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而这一逻辑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本质,即大学是一个获致、集聚和加总各类大学资源的资源集合体;作为拥有特定组织总资源的一类学术组织,大学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组织载体。厘清大学组织的生成逻辑以及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深化对大学本质的认识,对推进大学组织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本质;大学场域;大学边界 自有大学组织以来,对大学组织生成以及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产生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效拓展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研究范式。但在大学日益成为巨型复杂组织的当下,现有研究成果难以普适性地解释关于大学组织生成与存续的诸多现象。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社会场域理论的视角,探究和省察大学组织的生成逻辑以及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关系,期冀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大学组织的生成逻辑 (一)大学组织的生成路径社会场域理论认为,要阐明任何与组织生成有关的问题,都必须关注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固有的社会关系,必须将个人或者组织赖以存在和活动的社会场域纳人省察的视野。[1]从根本上讲,大学首先和主要是一种学术组织,它有着自己的组织边界以及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并有着自己特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利益诉求。在社会场域中,大学组织生成基本遵循如下路径:拥有不同资源结构和不同资源存量的大学诸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个体或者组织的效用最大化,平等或者不平等地、主动或者被动地、自愿或者不自愿地与大学"中心缔约人"签订了一系列显性或者隐性的不完全契约,从而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组织契约纽结,并最终在某一时点上引致了大学组织的生成。换言之,大学组织的生成,就是参与大学组织生成的诸利益相关者为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而与某"中心缔约人"进行谈判、博弈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既动态地进行资源交易,又动态地进行组织控制权的分配,并在某一时点上达至一个相对均衡状态,最终以大学组织的形态呈现出来。在自由和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交易市场上,由于参与大学组织生成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结构和资源存量有所差异,从而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有所差异,这样一来,各利益相关者在签约时的谈判力和博弈力也必然会有所差异,进而表现为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越高,其谈判力和博弈力就越强。在不自由和不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交易市场上,有些参与大学组织生成的利益相关者的选择余地和选择范围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小,在极端情形下甚至连谈判和博弈的权力都被剥夺;此时,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组织之间仍存有契约关系(显性或者隐性的),但这些契约从本质上讲却是不平等的。 (二)大学组织生成中的利益相关者效用最大化 在特定的社会场域中,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期冀通过参与创设或者进人大学的方式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同的大学利益相关者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有的大学师生追求学术和知识;有的大学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奋发进取,以大学为舞台提升自身社会声誉、实现自身价值;有的看重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所能带来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等;有的期盼在大学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身的才华;有的希冀在大学组织里获致各种利益;有的利益相关者,如某些参与大学创设或治理的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等,则希冀大学能培养出各类合格人才,供给相应的知识产品和公共产品等。从根本上讲,正是因为这些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利益相关者的加盟,大学这种学术组织才能够得以生成与存续。不同时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组织得以生成与存续的具体原因一定是不同的,但在组织行为学看来,参与大学组织生成的诸利益相关者的终极目标却完全一致,即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来;换言之,大学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学能够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别处所不能提供的机会、利益和效用。总之,大学组织是一个资源集合体,它因具有不同资源结构和不同资源存量的大学诸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组织契约体系内交易各类资源而生成;大学是在特定社会场域中拥有特定的组织总资源的一类学术组织,它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组织载体。 二、大学组织总资源的获致与集聚 (一)大学组织总资源的构成 根据社会场域理论,场域中特定组织的资源保有与存续是一个动态的投资和集聚过程,大学组织的资源保有与存续情形亦不例外。概而言之,大学组织的资源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大学组织赖以存续的最核心资源,即大学人力资源,包括师生员工等诸利益相关者,之所以说他们是大学组织赖以存续的最核心资源,是因为一所大学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高低,首要地取决于这些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这些人力资源在大学组织体系之下会整体性地显现为大学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归根到底是人的大学而不是器物和制度的大学。 第二类是大学非人力资源。大学非人力资源就是大学在其社会属性、组织属性和伦理属性的约束之下,在大学组织的创设与举办过程中通过整合诸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各类资源而获致的一些除人力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这些资源在大学组织生成与发展进程中可以为大学组织带来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具体而言,大学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大学组织所汲取的各种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以及大学组织所拥有的品牌资源和学术资源等;大学非人力资源的获致与集聚,无疑是一个动态的和长期的积淀过程,它客观上需要大学为之支付必要的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大学非人力资源的集聚与大学人力资源的集聚一样,都属于资本投资的范畴。 (二)大学组织总资源的内部关系在大学场域中,大学人力资源与大学非人力资源如影随形,通过大学组织网络的有机耦合融成大学组织总资源。大学组织总资源主要由大学组织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品牌资源和学术资源等组成。大学组织总资源不是大学诸单项资源的算术加总,而是大学诸单项资源交互作用之后的有机加总。同样地,大学组织总资源也不是大学诸利益相关者所拥有资源的算术加总,因为并非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把自己的全部资源投人到大学组织之中,不管这些利益相关者是单个的个人还是某些组织。 在大学组织总资源的内部构成之中,大学人力资源与大学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品牌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地位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大学人力资源居于核心地位,它最终决定和影响着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因为在任何组织中,唯有人,也就是活生生的人,才是最可宝贵的,正如剑桥大学前校长理查德o阿里森所指出的那样:"大学是抽象的,而这里的人是具体的,正是具体的人界定着大学"。[2]虽然大学人力资源最终决定和影响着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但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也对大学人力资源有积极的反作用,而且,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之间也存在着异常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彼此之间却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概而言之,在特定的社会场域中,大学人力资源与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之间、大学其他诸单项资源彼此之间,其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时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大学组织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关系也是千差万别的。[3] 三、大学组织边界的变动不居 (一)大学组织边界的含义迄今为止,社会场域理论对大学组织边界问题的研究依然热络。[4]具体而言,就是要弄清三个一脉相承的问题:何为大学组织的边界,大学组织的边界如何确定,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因为大学组织是深嵌在社会场域之中的一类实存的学术组织,故而大学的组织边界或曰大学组织与社会的分界线必定存在。而且,在某一'特定时点上,此分界线不仅是唯一的,更是明晰和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的就是大学的,不属于大学的则是社会的。但是,如果将省察的视野再拓展一下,便会发现在某一时段内大学的组织边界并不是那么明晰和确定,显现出来的是大学组织边界始终变动不居,在一个相对清晰的分界线处,大学组织与社会彼此之间勾稽牵连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 (二)大学组织边界变动的内生动力 借鉴社会场域理论,笔者先前曾提出过社会能级论[5],用以分析嵌人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特定组织网络的边界变动问题,社会能级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网络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其中的每个组织,或高或低,都必定有一个属于它的网络位置,而决定一个组织在社会网络之中位置高低的根本因素,就是其组织总资源存量的多寡;一个组织总资源的存量越多,社会能量就越大,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也就越高;将总资源存量相近的组织,划分为一个能级,能级越高,离网顶就越近;在一个社会能级内,存在着能量上限与能量下限,如果一个组织的社会能量超过上限,其社会能级将发生跃迁,进人到位置更高的社会能级;反之,如果其社会能量低于下限,它将降低到一个较低的社会能级。基于社会能级论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由于大学诸利益相关者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几乎所有的大学组织都有无限拓展的冲动和欲望,毕竟一个拓展了组织边界的大学会为其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多切实的利益和效用;而且,一旦大学因拓展而增加的总资源存量或曰社会能量突破其所居社会能级的上限,就会跃迁到一个更高的社会能级内,从而其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大。但在特定的社会场域中,大学组织边界却不可能无限扩张。一般而言,当组织边界扩张能够引致大学组织总资源增加时,大学便会趋于扩张;而一旦当大学组织所拥有的总资源无力支撑其进一步扩张组织边界时,大学扩张的进程就会在某一节点上停下来,假若以此停滞点为分界线,大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组织边界即形成于此。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