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同当前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特别的着力点。马克思学说具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更注重在直面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今天的人类社会历史现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相比,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和问题困境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完善、丰富或者转换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式和理论范式,以更加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在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语境中,如果不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很难同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现实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又一次构成哲学界的重点问题域和理论热点之一,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目前的讨论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关涉历史唯物主义面对全球化、风险社会、中国发展经验等问题的当代视野;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一些表述或称谓的比较;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它同当代的解释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融等。毫无疑问,这些讨论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讨论和争论中,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同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它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具体说来,马克思学说具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更是注重在直面每一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而今天的人类社会历史现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相比,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和问题困境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历史现实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完善、丰富或者转换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式和理论范式,以更加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
概而言之,可以这样来简要地概括我们的基本推论:马克思创立社会历史理论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凭借宏大的经济力量而得以展开的,在这种语境中,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设计更多地关注宏大的经济要素,更多地采用宏观解读和宏大叙事的研究范式,这实际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思想与对象的真实关系。而今天的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的界限开始模糊,而且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种社会要素,内在的宏观与微观、中心与边缘的结构也被打破,在这种语境中,如果我们不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很难同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一、深刻透视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和社会历史思想的变化本文所使用的“社会历史现实”①并非一个严格界定的、业已规范运用的哲学范畴,只是大体上指谓给定时代的人类实践和社会状况。我认为,谈论社会历史现实首先关涉人的实践活动的状况,但是,又并非笼统地讨论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是侧重于思考在人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②在这种意义上,社会历史现实接近于社会存在这一概念,但是,其内涵又不局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而是包括了构成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活动的多样性的存在。这样一来,我们所讨论的社会历史现实主要是指在人类实践活动和历史活动中所凝聚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领域、社会要素、社会关系等所构成的社会整体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对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的内在关联。我认为,这种意义上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应当是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的主要对象。
基于这样的界定,我们在这里所要把握的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形态的发展、社会领域的变化,而是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在基本结构、内在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相应发生的范式转变。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课题。
首先可以简要地对比一下当今时代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几个重大变化。
应当说,影响或促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变化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主要的因素至少包括这样几个:科学技术革命性进步以及知识积累的加剧和向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渗透、世界历史进程加速和全球化时代的开启、信息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文化的自觉与文化整合力的增强,等等。限于篇幅,我们不去具体解析这些因素,而是把它们当作引发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变化的前提性因素接受下来。我认为,对于社会历史理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社会历史现实变化至少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从社会结构或构成上来看,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伴随着工业文明而彼此分化的社会诸领域呈现“再一体化”和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各领域之间界限的模糊并使社会构成呈现内在差异化和多态化,消解或削弱了主导型领域的统治地位或控制作用。
人们通常习惯地将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精神或文化等几个主要领域。由于人类分工状况和社会控制方式的原因,这几个领域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相互关系和地位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前工业社会或前市场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一般呈现为“领域合一”的状况。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合一或是表现在人类初始自在的血缘文化、宗法氏族体系和自发的日常经济活动的未分化状况或是表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政治的强制统治为核心将各个领域通过臣属关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形。到了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分工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走向了“领域分离”。①各个领域之间的强制性约束关系开始消解或减弱,不再存在着某一支配和统治所有其他领域的中心领域,各个领域开始走向自律。不可否认,这种领域分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大的驱动作用,使社会各个领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快速发展:分工的合理化和效率的极大提高、依据契约原则的法治和政治民主化,等等。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结构或社会构成中宏观的经济、宏观的政治等领域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其余领域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格局。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之间出现了一种重新一体化的趋向。当然,这种新的一体化趋势不是回到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领域合一”状态,不是通过确立某一领域的中心地位或取消各个领域的自律性或相对独立性而把社会各个领域强制性地纳入一种集权的一体化之中。这是一种全新的一体化,是在尊重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自律性、尊重合理的社会分工原则前提下通过自觉的文化整合而形成的社会各个领域的有机的一体化。其中,文化不再是与政治经济相分离的、外在的、相对独立的、被决定的精神文化,而是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的自觉方式和社会各个领域内在的机理和图式。这是真正的文化自觉的时代。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