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化”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在国家规定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之于学生的重要性犹如空气之于生命的重要性。 其次,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意义、作用再大,也有其“先天不足”,特定的时空和要素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再加上考试要求和班级规模的限制,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其局限乃至不利影响。课外活动则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概念而言,通常我们所讲的课外活动是对在课程标准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是一种并列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主辅(次)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所以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活动和功能的结构性缺失。就学生个人而言,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和有选择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兴趣和爱好、特长和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和表现的舞台,所以课外活动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个人(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体验到学校教育的意义和自我成长的快乐。没有课外活动的生活,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傅国涌主编的《过去的中学》一书中,南开校友们回忆描述南开的校园生活:“如果说南开学生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呆子,那就大错特错。诚然,南开的功课非常紧。学生在每天吹起床号晨操后吃早饭前有一小时自修课,在晚饭后就寝前有两三个小时的自修。在这几个小时里,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中埋头苦干。时常有老师如郑新亭先生等会跑进来帮我们解惑。可是,在下午三点半到晚饭前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坐在教室中做功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操场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篮、足、排、垒以及各种田径练习。训导老师在每一个教室外巡视, 如果发现三点半后有学生偷偷地躲在教室里做功课的话,立刻记大过一次……‘三点半’活动不限于操场,盛极一时的壁报,也利用这个时间编辑、拼版、誊写。音乐教室里,老师正指导合唱队排练……你也能找到正在对阵的桥牌牌友,在练习演讲的演说家,在准备辩论会的雄辩家。此外,也有躲在角落沉入沉思的思想家和沉溺于文学作品的文学爱好者。一些社会活动,如同乡会什么的也都是利用这个时间”。[25]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课外活动以其自由、趣味,符合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和谐、愉悦、无压力的环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的健康。一方面,它与课堂教学存在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关系,从而巩固、消化、加深、扩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一种好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停留在对知识点周而复始的巩固上,而是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学生要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过程,才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形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走向超越的能力”。[26] 另一方面,它又有独立于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多样的成长和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把课堂教学难承其重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转移到特色课程。其规模之大,足以覆盖全体学生;其多样性,足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异彩纷呈,足以让学生身心投入乐此不疲。在他们眼里,一块石头,一撮泥巴,一首儿歌,一棵树,一朵花,一片草,都是课程资源。他们抓住它,开发它,使其转化为特色课程。通过实施这些课程,在生命的底色上描绘千姿万态。一群基层的管理者和教师能有如此敏锐的课程意识和大课程观,难能可贵,值得专家、学者们深思”。[27] “徐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在全区推进‘2×2’高效快乐课堂建设和打造‘一校一品’活动,促进各校特色发展。开发区教育局长韦敏说:‘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人格的培养,都可以从各类有益的活动中获得。现在看来,孩子们从各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的教益、人格的培养可能比老师课堂上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下一步,开发区将通过举办阳光体育节、武术进校园比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加强课外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8] 总之,好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定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全面完整的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教学改革绝不只是在学科上、课堂上做文章,它还要致力于儿童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凡是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凡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都可以进课堂、进操场”。[29] 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在其著作《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未来的展望》中提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应成为开放的教师。开放的教师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支持性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听、去说;开放的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往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与教育场景的变化,设计开放的教育场景;开放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与开放的时空,教育必须回归丰富而充满魅力的生活世界”。[30]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31] 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育把儿童的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2] 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异化,它与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至少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异化劳动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一旦这种强迫停止,工人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学校在制造厌学者和反教育者。儿童生活是人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只有对书本的认识,没有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训练,没有交往和实践;只有封闭的班级和课堂,没有课外生活;以及只有脱离社区和家庭的学校,没有宽阔的生活空间,不可能有儿童完整的人的生活。儿童完满生活的重建,成为摆在中小学面前的现实的课题。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