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人们可以轻易地再复制。将自己的所爱让人分享,这就是我们所指出的自主地再复制———复制到随身听中,复制到自己的汽车音响设备中,复制给朋友、复制给亲人、复制给网友、复制给师姐、复制给老师、复制给学生。
在网络音乐复制的条件下,传统唱片所运载的音乐的至尊性、收藏性和珍品性似乎已经没有了。一首又一首的音乐,已变成音乐网民们手中的玩意儿,他们可以随意地删除,随意地更新,随意地点击,随意地下载。因为这些廉价的音乐“自来水”,总是很容易喝到的。不管你是邓丽君音乐也好,奚秀兰音乐也好,柴可夫斯基音乐也好,莫扎特音乐也好,在当代网络媒介的统治下,对它们的获取,已经易如反掌,信手拈来。一个年轻人曾说:“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
三、音乐的网络传播———当代人的音乐观
在本文第一、第二个议题的初步思考中,我们看到了当代音乐传播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大变化和重大发展。其中,我们也看到了音乐的网络传播所具有的特性的六个方面,如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音乐的网络传播的实质,就是音乐的网络复制。音乐的网络复制具有复制的海量性、复制的自主性、复制的多重性和复制的廉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已构成了音乐在全球性的网络管道中的“弥漫型”势态。为此,我们用音乐的“自来水效应”来形容这种势态、比喻这种势态、理解这种势态。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势,已经导致了人们音乐观念的变化,给社会音乐生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第一,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在不断发展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上述全新的社会特性,已经使当代与未来的音乐创作者根本排除音乐在唱片传播和其它形式传播中对音乐商品载体(唱片、广播电视和某些演出活动) 的依赖。创作演奏者和音乐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消失了,过去音乐传播原始形态的透明性特质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里得到了再现与回归。创作者只要将充分创制完美的音乐文件推上互联网络,音乐的社会传播与社会交流活动就已开始。
在这种独特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音乐接受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多种形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和全面的艺术、技术交流。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音乐的网络传播,那就是说,过去传播过程中非音乐人员出于非艺术动机(商业动机、政治动机和其它动机) 而对音乐传播的人为导向、人为干扰也就消失了。当代音乐人可以不受音乐商品老板的多种制约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并直接进行全球性的音乐扩散。而且,作为当代电子音乐创制技术的这只“魔笔”,12 已使音乐创作者宽广的音乐思维与思维的实现同步:他不会担心在人为演奏技术上的困难,也不会担心在写作完毕后欲图附诸实践时,在机遇、人力、物力、财力上遇到的多种困惑与麻烦。
笔者认为,在今天的网络音乐传播形势下,今天和未来的音乐家已开始、并进一步地获得某种解放。这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解放、思维方式的解放、创作行为的解放和音乐传播的解放。
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不管过去人们经历的是什么形态、什么种类的精神获释,都会导致新音乐语言的诞生。比如,在欧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我们都会看到新的风格、新的语言和新的感觉的诞生。今天,数字时代所导致的作曲家在音乐商品时代所受到束缚的解放,使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一种全新音乐世界的黎明和21 世纪音乐语言的曙光。
创作观念的变化,根本问题是体现在:我的创作,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感而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畅吐真言”,是“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13,是“民间性情之响”。14 我们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大众音乐领域中出现的网络(原创) 歌曲中,已经看到了这种“民间性情之响”。如网络原创歌曲的Flaish 形式《网络情缘》、《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大学自习室》、《特务小强》、《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喝馄饨》等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型态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发展,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体系走向自身独立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尽管观念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变化,但是它们仍然体现着人类永恒的传统:自娱自乐的传统、情感寄托的传统、褒贬现实的传统和自由畅吐的传统。
第二,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创作成果、音乐语言的新的追求、新的适应和新的感觉。
回顾20 世纪以来,人们没有停止过对新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和追求。但是因为音乐传播对音乐商品载体的依赖,使作曲家们经历着痛苦的磨难。今天,当作曲家们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音乐系统面前时,这种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互联网上,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作曲家们都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其作品可以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在这样的条件下,那种过去封闭式的音乐创作构思格局会彻底打破,那种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观念会根本动摇。一种来自传统、但又不等于传统的全新音乐语言将会诞生。
这种新的音乐语言,是在新的数字时代里,为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音乐需求(广播、电视的栏目、版块、标题音乐,商业广告音乐,计算机软件配乐,各种题材的影视音乐等等) 而出现的音乐语言。
第一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非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超越了凡烟俗火与人之常情,即超越大众音乐中人们常用的评价语如“好听”、“动听”、“激情洋溢”等一类旋律的正常面貌,而进入一种既有奇异性、但又带高度的规范性、规律性和合理性的音乐语言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同于20 世纪以来作曲家们在象牙塔里的钻研成果,但却吸取了他们成果的优秀部分和合理部分。这种新的语言,在超越和回避传统的常规熟理中,又带大众性和普遍性;这种新的语言,在迎合和满足全球性的音乐审美倾向时,又带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在国际互联网上,我们有可能鉴赏和研究英国的计算机音乐作曲家比扬·林参与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如《电子缤纷》(Electroglow)、《漫步》(Jaywalkin)、《夜曲Ⅰ》(Serenity 1)、《湖堤》()、《马卡尼克斯》(Makanix) 等。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听觉、新的体验和新的美:它们没有20 世纪大众音乐的喧啸与杂闹,也没有20 世纪先锋派音乐的神秘与孤独;它们没有传统民间音乐的凉爽和朴实,也没有传统“文人音乐”的典雅与华贵。它们只给我们陈述一种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中,语言虽然奇特,但却感到它是合理的;语言虽然新奇,但却感到它是普遍的。它似乎向人们暗示着21 世纪人类所共同经历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综合效应带来的新的感觉飞跃。在这些一组组多层次的旋律综合体中,它们大胆而合符情理地保留了传统的一系列陈述模式;而在一个个的单声部旋律中,又大胆而合符情理地吸收了原始民族在旋律构思上的单向性思维。旋律线条的张弛结合,音符时值的仰扬顿挫,和声功能的闪烁多变,曲式构架的纯朴连绵,把我们的网络音乐听众带向了一个未知的、但令人神往的世界。我们不得不下载它、复制它。
第二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回归到传统的人间烟火和人之常情之中。“好听”、“动听”、“激情洋溢”、“朗朗上口”、“趣味”、“搞笑”等一类歌曲的正常面貌,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在拥有1 亿多网民的中国,犹具特色。欲以地方方言音韵取代传统的旋律韵味、以节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性、以连绵的陈述性取代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头、以摇滚乐的强打碎敲取代传统温文尔雅的丝竹伴奏。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