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自我建构的观念认为,教师教育观是教师自我建构的过程,它产生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建构过程",因此,尽管在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之间,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观念。另外,教师观念对教师个体来说,具有信念持久性的特点,甚至当信念不再是对教育现实的正确表征时,个体也很少寻求策略去改变或者放弃那些不正确的观念。文化建构的观点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在其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个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过程,从周围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汲取观点,最终形成自身的教育观念。 3.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认识误区 从教育观念形成及来源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几个误区。首先,要认识到现阶段教育政策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并不直接等同于教师个体化的教育观念。实际上,目前所倡导的教育观念更准确的说应属于教育理念的范畴,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师个体化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内化的过程。切不可认为教师观念的内化和转变能自行完成,仍需要进行大量教师培训和相关工作,通过营造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的环境,将宏观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个体化的认识和信念。其次,要意识到教师观念的个体性,承认教师观念存在的差异,因为教师观念的形成和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要求所有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受素质教育理念的所有问题。最后,需要正确理解观念形成过程中,自我建构和文化建构的关系,对教师观念的培训,应该立足于教师现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观念转变的目标建立和执行,也需要密切结合各地各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背景,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化。 三、素质教育下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策略 一种新的教师观念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明确素质教育下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教育观念之后,需要从主观上 -33- 认识到教育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教育政策、教育环境等外因,同教师自身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在实际中制定素质教育下切实可行的教师观念转变的培养策略。 1.教育政策上仍需长期推进素质教育 政策和制度是素质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的前提和保障。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第十六、十七和十八次报告以及教育部颁布各类相关文件中均明确要求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只有从制度上将素质教育建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才能逐渐缓和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占主导位置的局面,逐步扭转社会舆论不恰当的关注焦点。强调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建立素质教育的导向,也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观念的逐步培养奠定了时间和政策上的保证。 2.需要社会共同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 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除了从政策上予以保障以外,还需要社会形成整体的素质教育氛围,包括了新闻媒体对素质教育积极正面的导向,不可将素质教育认为是学生在学习之余,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艺,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无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反而增加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引导教师形成错误的教育观念。另外,学校内部领导、教师之间,以及家长们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和支持,多方面共同创造出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都会潜移默化的调动教师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外因带动内因,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和形成。 3.建立基于教师以往经验的互动式培训系统 从教师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可以看出,教师对于 新观念的接受和形成,都是基于已有的个人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渐建构的过程。素质教育中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培训,也应该遵循教育观念形成的自身规律,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应从教师已有经验出发,找到当前教育方式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连接点,再进行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的逐渐承接和过渡,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深入、内化为教师本-34-人的教育观念,而不只雜留于知道或了解的层面。 另外,素质教育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培训,也应该尽可能地打破传统的"讲师团"的方式,避免培训流于形式或者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应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过程中通过和教师的充分交流和互动,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各种素质教育有关的理念与教师的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出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素质教育方式和策略。 4.形成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由于个人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在教育观念的形 成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有效地组织学校资源,利用教师们集体学习和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自身对素质教育观念的深人理解。教师教育观念形成和学校具体教学实践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有着较为相似的教学实践内容和经验,学校可以通过研讨、辩论等多种方式,经常性的组织教师们在教学中交流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案、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达到成果共享、取长补短、纠偏救弊、整体提高。 5.建立教师素质教育实践的评估体系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目的在于用新观念指导其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既是衡量观念是否转变的价值尺度,也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考察教师是否深人地理解素质教育的观念并将其用于教育教学中。评估体系可以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多种评价形式和多阶段评估相统一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教师素质教育实践的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苏君阳.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及其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9-35. [2]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4-19. [3]燕国才.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40. [4]王湛o自觉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J]o教育研究,2012,⑴:65-68. [5]高潇怡,庞丽娟.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与基本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41-43. [6]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本质与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9,(3):250-253. [7]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o教育研究,2000,(7):47-50. [8]靳玉乐,张家军.论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4,(11):57-62. [9]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一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o教育研究,2003,(4):43-47. [10]ZhibuiFang.Areviewofresearchonteacherbeliefandpractices[J].EducationalResearch,1996,381,38(1):4765. [11]Richardson,V.,&Placier,P.TeacherChange.V.Richardson.HandbookofResearchinTeaching.(4thEd.)[M].Washington,D,C;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2003:905-947.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