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然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并不因为政策倡导和行政要求就会自然发生。本文分析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应有之意,指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政策倡导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提出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个体化的教育观念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内化过程;转化策略 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至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新的导向和规定,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的推广已经十多年了。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素质教育这项措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〇1〇-2〇2〇年)》明确要求"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髙尚、业 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援引邓小平的话,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进一步凸显了教师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结果。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都强调素质教? 育首先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然而,为了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从内涵上而言,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很多本质的区别。首先,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在"升学率"的驱动下,将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人分数统计。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关注与升学有关的科目,只看重学生智育方面的训练,忽略了作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需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等诸多方面。还有,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即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是以"育人为本";而"应试教育"则以"升学"为本,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完成大量机械化的练习换取"高分"。 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对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对师生关系、职业内涵进行重新理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师观念和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许多专家学者也对素质教育下教师观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重新定位教育观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和谐发展和整体发展,是为-32-"创造而学"的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创新人才,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注重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使个体生命具有独创性、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生教育和自我教育架好一个有效的桥梁。教师的教育观直接指导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当从狭隘的"唯分数"论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当前以及未来社会中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建构新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只为社会培养精英,对各行各业而言,一切有道德、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公民,都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人才。教师应当摆脱"应试教育"中的"精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的影响,明确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尽可能多的学生进入"名校"、"重点校",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行行出状元、生生能成才"的观念。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教师也要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师需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意识的独立主体来看待,把学生当成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需要改变传统"师道尊严"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改变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关系。教师对学生不再只有教导、指挥,而更多的是在教学呈现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逐渐学会自评、自律,成为学习中的主体。除了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与情感的关怀,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 4.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素质教育还是一种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质疑和标新立异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使教学达到"情感-能力-知识"的有机统一。旧有的"填鸭式"、"命令式"等方式培养的学生是批量化流水线的产物,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主动从已成为习惯的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摆脱"正确答案"的惯性思维,充分重视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注,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激活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教师教育观念及其形成的特点 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教育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化都受到教师个体内在素质和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实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对教师教育观念内涵进行解构和分析,探索教育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自身规律。 1.教师教育观念的内涵及特点 教师教育观念在内涵上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其中的核心内涵。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这种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它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看法逐渐成熟客观,对教学策略和方法日渐丰富和稳定完善的过程。 教师教育观念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观念是主体性的、个体化的认识,是一种微观的观念。这种微观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影响较为直接。(2)对特定教师而言,个体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信念,很难因为他人的劝说发生改变。(3)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与知识相比,观念更具有明显的情感参与和主观判断。(4)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境性的,任何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而存在的,脱离了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的教育观念无从谈起。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