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的《谏逐客书》历来为人所称道。本文一方面对《谏逐客书》进行精细剖析,发现文章形式之美主要体现在第二段,意义的核心则直指第三段,文章精义,全在于此。另一方面,本文将对《谏逐客书》的赏析融于李斯的成长历程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知人论世,方可对文章的历史意义把握地更为精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全面。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形式;意义核心
前246年,“郑国事件”爆发,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韩国修渠,取名曰“疲秦计划”,可惜不就即被识穿。于是,那些秦国贵族们趁机对秦王进行挑拨,“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嬴政遂发布逐客令。
李斯本为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早在年少时,李斯便有仓鼠之叹。他是个不甘平庸没世的人,想做大事业,拥有大富贵。于是,他拜师荀况,修习帝王之术。在辞别恩师时,他说道:“诟莫大于卑贱,哀莫甚于穷困。”①进取之心可见一斑。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斯反复权衡:楚王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不值得他去煞费苦心;韩魏赵燕齐的君主非愚即昏,也不值得他去奔走趋奉;唯独强秦,国家兴勃宛若新出的太阳。于是,李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若想显志,非秦不可。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这实在是他眼光精准又深远的地方,他的选择很对。
是金子总要发光,李斯在秦国确实受到了当权者的赏识,可叹他刚立稳脚跟一道逐客令即下,打击来得突然而猛烈,简直是当头一棒。李斯顿觉天昏地暗,不甘没世的希望渺茫。如何?是听从君命另觅他路,还是冒死请谏放手一搏?抉择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如今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结果。李斯终究选择了后者,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历史也回应了他的期许。这篇《谏逐客书》在秦文学中一枝独秀,被鲁迅先生赞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②在当时则有力挽狂澜于既倒之功效,刘勰曾有几句中肯的评论:“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③文章精彩之处自是不胜说。
文章由四段组成,结构紧密,行文严谨;气势非凡,铺张扬厉。
先看首段,李斯陈述那么多,反反复复只有一个意思: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因为历史证明客卿对秦国发展有功不可没的贡献。起句简短有力。“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宋文论家李涂对此称赏备至,“起句即见事实,最妙",“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始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明明是秦王下令逐客,却说是“吏议”,措辞婉转,可见李斯高超的讽谏策略。论点已鲜明摆出,接下来就要提供有力的论据。首先回顾历史,四位先君重用客卿而使国家致富变强,一系列史实的铺陈,到最后发出“客何负于秦哉!”的反诘,一气呵成,令人不容置疑客卿在秦国发展中的卓越贡献,气势非凡。接下来又从反面论证,如果君主因为是客卿而不重要他们,秦国不会取得今日之成就。可谓层层推进,层层渲染,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将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让无数文人为之倾倒的是文章第二段。
首先是构思之妙。第一段已经用事实透彻说明客卿的卓越贡献,第二段理应回到现实,从当下事说起,转入正题说逐客的错误了,李斯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说秦王爱人才不及珠宝美女,这样下去的后果可想而知。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