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形限制下的西南、西北民居 地形的限制也是促成建筑差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境内,横断山、哀牢山、乌蒙山等大山占据了全省面积的84﹪,绝大多数少数民居都是山地民居。因此在山地地形起伏,被用作建造房屋地基时,如果不能洞悉它的潜能,往往会被视为无法逾越的障碍。现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推平利用"但是这样做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破坏坡地的整体稳定性,酿成坍塌、滑坡和水土流失。山地的居民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居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着自然地形的高差优势。举例说明如下: 1.紧缩平面尺寸,减小占地,充分利用内部空间的瑶族"叉叉房"。在勐腊县的瑶族聚居区,瑶族的村落大多依山而建,这种山区环境造成了住屋格局进深小,长度短的主要特点。在坡地上修建使用土方量不大,内部空间经常布置为:把卧室安排在阁楼,充分的利用了屋顶之下的三角形空间。底层室内仅设置厨房,室外有顶无墙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歇息、聚会和会客的场所。采用了这种营造手法后,使紧缩住屋平面尺寸成为可能,既有利于山地布局,节约资源,又创造了别有特色的住屋空间形式。 2.缓坡地上的哈尼族"错半层"的土掌房。分布于哀牢山的哈尼族利用坡地的智慧,将房屋分为上下两层台面布置,两台的高差大约是房屋层高的二分之一左右。该两台房屋之间的左右两厢连接体与等高线相垂直。由正房一方上行半层便可到达二层,由正房二楼的楼面再上半层就可以到达两厢的平顶屋面上。利用平顶屋面作为晾晒、休息的场所是房屋与坡地的有机结合,具有很高的创作价值。 3.陡坡地段的傈僳族"千脚落地房"。处于横断山脉的怒江大峡谷,被人们形容为"连猴子也站不住脚"的地方。傈僳族人运用古老的建筑智慧创造独具特色住屋空间。被形象地称为"脚"的地基支柱,掘洞紧埋在坡地上,以较高一侧的地面标高为基准提高20~30厘米之处架设梁,铺板构成楼面。靠楼面以下柱脚的高矮来调节地形的高差而不必挖填土方,这便是这种房屋的营造特点。 二、西南、西北民居建筑营造技法与取材技巧 2.1西南少数民族民居营造与取材风格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技术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西京赋》,"井干叠而百层",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