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主要由街、坊组合而成。街与坊同为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功能性质。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有着传统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和里坊制居住形态。径渭分明的大街小巷纵横交织,把古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居住里坊。这种里坊制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城形态和居住制度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里坊的空间形态 (1)里坊的形成与演变 "坊原称里,至隋改称坊。古时'坊'、'防'同义。里坊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宗法血缘关系。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本质上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实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共同体逐渐取代了血缘共同体。但血缘的认同仍留下了古老的痕迹,这就是人们往往习惯于同族、同姓、同乡聚居。 (2)里坊的形态与格局 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隋唐里坊特征,其形制可追溯至北魏。据《南齐书·卷五十七》记载:"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古城内的坊规模或大或小,均有规划之制。坊内另辟小巷,或是直通外部,或是尽端巷,一般呈不规则形状。根据使用性质,坊又可分为居住性质的"里"与商业性质的"市"。二者均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实行宵禁。这种里坊形制,延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历史风貌。全城共计30个坊,保存较完整的有14个,其中4个被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 1.2街巷的空间形态 (l)街巷的起源与名称 传统街巷是在街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由周边建筑围合而成。街巷的地面铺装与建筑的材质色彩大体相同,整个空间形象完整统一。大同的街巷数目繁多,自古就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说法,其真实数目是208条。 (2)街巷的形态与格局 经过调查分析,古城内的街巷格局特征如下: ①干道呈棋盘式布局 大同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划分,将古城分为四隅,每隅继以十字街分割,使主干道呈三经三纬的棋盘式格局。 ②坊内小巷呈丁字形布局 古城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并不笔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米,且坊内小巷多数以丁字形相接。 ③街巷的空间与功能
街与巷同为带状交通空间,都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性质却有所不同。街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空间其性质较为公共开放,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巷作为里坊内部的交通空间,则相对封闭清净,有私密和安全性。是比里坊更为私密的半公共性动态空间,也是城市进入宅院的最后空间层次。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