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试述鲁迅笔下的浙东民俗

时间:2015-05-28 10:50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张可 点击: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浙东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岁时节庆,婚丧嫁娶,服饰饮食,酒店风俗,乡里社会的习俗惯例以及迷信的民俗形态。而其小说的民俗事象则有展现家乡风貌,回忆过往生活和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及抨击封建礼教对人身心残害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浙东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岁时节庆,婚丧嫁娶,服饰饮食,酒店风俗,乡里社会的习俗惯例以及迷信的民俗形态。而其小说的民俗事象则有展现家乡风貌,回忆过往生活和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及抨击封建礼教对人身心残害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浙东民俗;礼教批判 
  鲁迅为浙江绍兴人,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必然使浙东风俗在鲁迅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其作品中也反映出很多有关浙东的民俗。在此,我们仅就鲁迅小说中的浙东民俗进行论述。 
  一、鲁迅小说中浙东民俗的具体表现 
  (一)岁时节庆 
  1.祭祀习俗 
  在《祝福》中,小说开篇就写到了“祝福”这个鲁镇新年的敬神祭祖仪式。其中描绘了乡民们需要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准备丰盛的菜肴作为“福礼”于凌晨祭祀,这体现了祭祀的重要性。而于凌晨的跪拜是只允许男人参与的,女人只负责前期的准备与劳作,这也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 
  2.社戏民俗 
  “社”代表土地神,而“社戏”这项民俗则也是在过年的时候进行的一项活动,它表达的是人们对土地的敬重。《社戏》中就有我对孩提时代看社戏情形的追忆,其中写到鬼卒、小旦、花旦、老生等戏中角色,充满了乡土风情。另外《长明灯》中吉光屯的社庙和《药》中的土谷祠也都是社庙,都与土地神有关。 
  (二)婚丧嫁娶 
  1.婚姻习俗 
  《祝福》中就反映了多个有关婚姻的习俗。比如,早婚习俗,买婚卖婚习俗以及抢婚习俗。文中指出祥林嫂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她春天没了丈夫,他比她小十岁,而祥林嫂的婆婆也才三十多岁。 祥林嫂的小叔子十多岁,说明她丈夫与其一般大,而她的丈夫比她小十岁,那么祥林嫂大概二十多岁,祥林嫂的婆婆也才三十多岁,这就说明夫妻双方中女方比男方大很多,男子在十几岁便可成婚,此谓早婚。而《祝福》中写到祥林嫂的婆婆将其卖到山里,赚了八十千,即反映了买婚卖婚的习俗。而当时由于祥林嫂不依买卖,她的第二任丈夫将其抢回去,则反映出了抢婚的习俗。 
  另外,在《社戏》中有对出嫁姑娘回家省亲风俗的描写,文中写到鲁镇的风俗习惯,凡有出嫁的女儿,如果自己没有当家,夏天便可回娘家消夏。而《离婚》中则有对夫妻失和拆灶风俗以及对离婚纠纷进行调解的相关描写,揭示了妇女在反抗夫权、父权、族权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无助与无奈,反映了在封建礼教下,妇女长期受到的压迫与不公。 
  2.丧葬仪式 
  《孤独者》中写到魏连殳祖母过世的丧葬仪式是穿白跪拜并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的大殓仪式。《在酒楼上》中吕纬甫为三岁死去的小兄弟迁葬。在《药》的文末,夏瑜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华大妈在她们孩子死后的清明节上坟,她们带来斋饭给逝者吃,烧纸锭给逝者用,祈愿他们在阴间能够过上好一些的生活。在《明天》里也有类似的风俗,单四嫂在她的儿子宝儿死后,为他烧纸钱和《大悲咒》并为他穿上新衣裳,枕头旁放上平日喜欢的玩具,这都是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与情感的寄托。 
  (三)服饰饮食 
  1.服饰习俗 
  《祝福》中对祥林嫂两次死去丈夫戴孝的服饰有着类似的描写,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充分体现了浙东守孝穿素服的服饰风俗。《风波》中赵七爷的穿着是宝蓝色的竹布长衫。赵七爷是茂源酒店的主人,是方圆三十里内唯一的学问家,由此,赵七爷着一袭长衫显示了他知识分子的身份,而长衫讲究的着色和质地则体现了酒店老板的地位。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衣着打扮很是独特,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毡帽给人淳朴可爱的感觉,而颈上的银项圈则是其父怕他早亡,向神佛请愿用圈子把他永远套在身边,体现出浙东民间用信物寄托父母对子女爱与希望的风俗。 
  2.饮食习俗 
  《风波》开篇就有对浙东饮食的描写,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可见浙东民间有吃腌制食品的习俗,并且人们会蒸食,而松花黄米饭的色泽与香气定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四)酒店风俗 
  鲁迅小说中有多篇描写酒店的,例如,《在酒楼上》,《风波》中的茂源酒店,《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而《孔乙己》无疑是对浙东鲁镇酒店的独特风俗描绘得最细致的。首先,是鲁镇酒店的陈设,当街有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预备好热水,以备温酒时使用。其次是不同酒客的饮酒状况不同,短衣帮只能靠柜外站着喝酒,而长衫客则可以踱进店里要酒菜坐着喝,他们的饮酒情状是泾渭分明的。 
  (五)乡里社会的习俗惯制 
  1.乡村议事和调解 
  在《长明灯》中就有对乡绅们在四爷客厅上聚会议事场景的描写。郭老爷,四爷,阔亭和方头等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处理疯子要放火烧庙的事情。几个乡里的重要人物聚集在一起,决定处理乡间事务是浙东的一项惯制,代表着封建家族制,有很强的强制性与约束力。 
  在《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里,因为阿Q调戏赵家的佣人又没有现钱给地保加倍的四百文酒钱,就用毡帽作抵押且订了五项条约,例如要用一斤重的红烛到赵府赔罪。以上所述的用物抵押,订立条约,上门赔罪可以说是浙东乡村内部解决事情和调解问题的习俗。 
  2.游艺的民俗形式 
  《阿Q正传》中就有对押牌宝这类游艺形式进行描绘的场景,主要情形是一堆人蹲在地面上,大叫自己赌的数字,待庄家开盒盖揭晓输赢。以下是文中的具体描述: 
  “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场面热闹,激烈又刺激。 
  另外,还有前面在《社戏》当中所描述的演社戏的游艺形式。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