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红色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及作用研究

时间:2015-05-19 13:33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石倩 点击:
【摘 要】红色文化与中国精神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内涵和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厚重历史意蕴的红色文化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的极好素材。认识红色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提高中国精神凝心聚力的作用
  【摘 要】红色文化与中国精神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内涵和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厚重历史意蕴的红色文化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的极好素材。认识红色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提高中国精神凝心聚力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精神;价值;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等凝结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它既包括静态物质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又包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传统,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穿越时空,依然是当代中国优秀的精神食粮。 
  一、红色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激励”。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基本内容,弘扬中国精神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撑。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凝结了最优秀的精神、情怀和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说,蕴涵丰富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理论上看,中国精神内在地包含着红色文化。中国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精神品质,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今天,我们提倡中国精神,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永葆爱国情怀,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始终蕴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夙愿,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充满坚守信仰、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等高贵品质的红色精神既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从现实上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的困境。经济的繁荣与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有效填补人们思想的空虚和精神的迷茫,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培育中国精神凝心聚力已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中国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洋溢着凛然正气和昂扬斗志,蕴涵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道德诉求,体现着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显示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已经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二、红色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丰富资源 
  精神的力量源于深刻的历史感知。红色文化以其特有的物质形态和深刻的理论内涵昭示着其与中国精神的天然渊源与内在联系,成为培育中国精神的优质精神资源。 
  红色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逐渐从精英文化、区域文化发展成为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几乎各个省市都存在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目前我国有十几个重点红色旅游区,249处红色经典旅游区,356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而虚拟的网络平台建立的以红色文化基地为原型的红色资源网上纪念馆以及以弘扬红色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专网专栏也逐渐兴起。这些鲜活的资源和现代化的平台为红色文化凸显其价值提供了可能。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是一个红色文化积淀浓厚的地方,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都发根于此。浓郁的红色情结让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和运用。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很多,研究红色文化的机构如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院、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马列主义与红色文化研究会等。此外,江西电视台从2006年起推出的“中国红歌会”影响较大,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知名文化品牌。 
  (二)红色文化为彰显中国精神提供精神支撑 
  毛泽东曾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弘扬中国精神就要牢记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在艰苦奋斗中进行改革创新,而这些是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贯穿于红色文化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体现的大公无私,艰苦创业,勇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红色文化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础。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族精神的丰富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深水区。如何祛除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需要发挥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敢闯敢拼、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为我们提供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基石。正是源自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宏图伟业,在推进其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和各种风险。面对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共产党人的胸襟和眼界观察世界、判断形势,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坚韧不拔,矢志拼搏、艰苦创业,努力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红色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产生精神的匮乏。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成为精神上的“普遍困境”。在思考理想信念这一深度问题时,不少人处于游离状态;在探讨道德诚信问题时,诚信流失,情感麻木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消除这些现象,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红色文化就是一副营养剂。201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置于党和政府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高度,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认识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感官体验。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革命先辈从事革命活动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革命志士、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事件,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现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都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道德诉求。利用红色文化,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歌唱红色经典歌曲等,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可以增强红色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帮助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 
  三、用红色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国人民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国精神的指引。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艰巨,更需要我们利用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和作用来发挥中国精神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