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走到十字路口
在 1990年辞去总理职务之前,李光耀说,那些认为他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人“应当去医院检查下自己的大脑”。不过,2011年5月7日的那场大选结果显然令他改变了主意。
在那场被称为“新加坡政治分水岭”的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国会选举中,虽然87岁高龄的李光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毫无悬念地再度当选议员,但他一手缔造的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跌到了60%的历史最低点,而反对派则创纪录地赢得了87席国会席位中的7席,并首次拿下一个“集选区”。
一周后,当时的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内阁退休。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承认:“选举具有里程碑意义,人民行动党需要改变。”
在那次竞选期间,李光耀再次展现了其强硬的一面,他在一个争夺激烈的选区警告选民,如果他们投票支持反对党,他们将会“在悔恨中度过接下来的五年”。一些人认为,正是李光耀的威胁激怒了选民,促使他们对人民行动党投了反对票,并让广受欢迎的外交部长杨荣文丢了官。
李光耀最终为此负了责,人们所看到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退而不休”的李光耀终于离开了内阁。
毫无疑问,李光耀作为现代新加坡的缔造者和带领这个岛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领导者而名垂史册。但随着他的离世,笼罩在许多人心头的一个问题是:在没有了李光耀之后,他所创造的“新加坡模式”将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对于任何一种“模式”而言,鉴于它们的创立者一般都有一种特殊的“克里斯玛”型人格魅力,所以只有等到创立者不在以后,我们才能看得清楚它究竟是否成功。许多人并不乐观,他们认为,如果真有什么“新加坡模式”的话,那只是因为有一个叫做李光耀的人。新加坡的成功,几乎完全源于李光耀个人身上英国绅士加中国士大夫的结合人格,它使得他既有一种为了公共事务献身的崇高理想,又时刻保持着克制的自律精神。
事实上,关于“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何去何从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人议论。自2009年以来,李光耀就一直在与疾病做着最后的斗争。2011年,他的女儿李玮玲在新加坡报纸撰文说,李光耀患上了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从腿部到神经中枢的感觉传输功能受损,这已令他行走不便。
不过,虽然他身体状况欠佳,但头脑依然敏锐。
但眼下,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在李光耀逝世之际,新加坡这个由其一手打造了经济和政治模式的城市国家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今新加坡面临艰难局面: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越来越依赖外国移民,年轻一代民众也前所未有地要求政府扩大民主。
在几年前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李光耀说,能够下定论的,是以后的学者,那些将会依据事件的历史背景来加以研究的学者。“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是对的……但是,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光荣的目的。我不得不做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李光耀当时引用了一个成语,盖棺定论。“等到棺材盖盖下时,再判断,再去做评估。在双眼闭上之前,我说不定还会做些荒唐事。”
现在到了盖棺的时候,但定论的时刻依然尚未到来。.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