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白鹿原》凭借自身的史诗气质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对电影《白鹿原》具有较高的期望。王全安所导演的《白鹿原》给予喜爱原著的读者很大的安慰,同时也让原著的内涵具有更加丰富的解读性。虽然电影《白鹿原》在公映以后受到了一些观众的质疑,但是同时王全安凭借在《白鹿原》拍摄中拍摄镜头的设置、地域文化的表达以及长镜头的运用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同。 [关键词]王全安;《白鹿原》;拍摄艺术 一、影片《白鹿原》及拍摄内容评价 王全安所导演的《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影片以白鹿村为故事背景描写了关中农民在战争、革命、饥荒中的生存状态。影片《白鹿原》以金黄的麦浪引出故事情节,族长白嘉轩带领族人割麦,但是镜头一转,白鹿村要交的皇粮被劫,白嘉轩敬佩自家长工鹿三的“硬气”而与鹿三结成干亲。鹿三的儿子黑娃出去打工做麦客却勾引了主家的小老婆田小娥,鹿三在了解真相后不愿接纳田小娥,所以黑娃和田小娥只能住在白孝文给找到的窑洞内。黑娃和白孝文从小的玩伴鹿兆鹏回来并为白鹿村带来了“革命思想”。随后一队士兵来白鹿村征粮,在陆兆鹏的鼓动下,黑娃、白孝文以及陆兆鹏三人烧了收割的麦子。又在鹿兆鹏的鼓动下,黑娃带头砸了村里的祠堂并批斗了贪官污吏。而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鹿兆鹏以及黑娃不得不开始了逃命生涯。田小娥为了生存而先后与鹿子霖以及白孝文有染,而白孝文也为了田小娥而败尽家产,最后只能投军卖身来为田小娥换一口饭吃,白孝文走后,田小娥被鹿三所杀,当了土匪的黑娃回到白鹿原为田小娥报仇并与鹿三断绝父子关系,影片最后以日本侵华并轰炸白鹿原结尾。 从王全安版《白鹿原》的拍摄内容来看,与原著不同的是影片将故事的背景定格于1912年到1938年之间,原著中清末以及抗日的历史都被删除,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并没有在影片中得到展现,虽然影片中穿插了烧粮草以及砸祠堂的片段,但是这些极具冲突性的事件在影片中只是一晃而过并没有表达出应有的历史关照和意识,同时由于影片经过了一再删减,所以在表达白鹿原农民的保守与狭隘、惶惑与无奈等方面都略显单薄,原著所具有的实施内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虽然王全安在《白鹿原》再创作中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是影片拍摄中的可圈可点之处也不能被忽略。 二、《白鹿原》影像中对王全安自我化的表达
王全安所拍摄的《白鹿原》在9年的筹备以及3年的拍摄后终于在2012年上映,这部包含了王全安强烈影视创作热情的影片在拍摄艺术风格方面与他以往的影片呈现出了显而易见的分化。这种分化产生的原因也并不难揣测,王全安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他希望在多个方面得到肯定,尤其是得到电影界以及文化界的肯定,而这些因素则突出地体现在恢弘的拍摄效果之中,这种效果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王全安本身独特拍摄艺术的魅力与感染力。在影片《白鹿原》的拍摄方面,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给予观众较大的视觉冲击力来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通过镜头所表达出的内容,西北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物质都能够较好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由于王全安是陕西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白鹿原》有感情。《白鹿原》对陕西人就像‘结’,我们得了了它,这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责任。”所以观众可以在《白鹿原》中看到王全安对关中地域文化的还原,这同时也是作为陕西人的王全安对自我化的表达以及对具有深厚感情的陕西地域文化的尊重。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