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莱坞存在一个并非自然而然与一帆风顺的美国化过程,一些事件与人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维切尔·林赛在其电影理论著作中首倡关注电影的艺术、文化与政治功能,影响了后来一系列的电影运动。哥伦比亚大学是与好莱坞合作的文化机构先行者,其电影教育计划促进了电影资料馆的建立以及电影编剧的职业化。其后的艾瑞斯·巴里成为哥伦比亚电影教育计划理念的后继执行者。 [关键词]好莱坞;好莱坞发展史;美国化 艺术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并非好莱坞电影与生俱来的属性,如今作为美国主义全球传播利器的好莱坞电影,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美国化的,它曾与这一形象相距甚远,其中的变化并非自然而然,其变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有一批美国的精英人物(包括一些美籍的外国人),他们推动了美国公共机构(包括文化机构与政治机构)与好莱坞的深度合作,促使好莱坞成为美国的重要代表。 一开始,好莱坞与美国公共机构并不存在多少合作关系,好莱坞人并没有想到要将他们的电影渲染成一种具有文化和艺术高度的东西,他们只想卖钱。但这些人手腕高超点子频出,能抓住一切机会将他们制作的电影拿到那些公共机构的领导者面前(如大学、博物馆、政府的艺术与信息部门等)去播放,而后者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将位于大众通俗层面的电影,提升到美国文化艺术代表的层面上去。最早发现让电影与艺术联姻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的,是美国的一些文化机构(如哈佛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头头脑脑们,于是他们不仅认可了电影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还开始出力扶持电影的发展。他们利用好莱坞电影,将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逐渐同化的和美国人越来越接近。由此,他们成功地将美国塑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娱乐,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者。与好莱坞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使美国公共机构的受众(无论是艺术的还是娱乐的还是政治层面的)不仅数量激增且遍布各阶层,因为这些人早已被好莱坞电影所俘获。 早就认定电影是一桩好生意的好莱坞大佬们,对美国公共机构向他们提出的,希望好莱坞能够代表美国国家身份与文化认同的要求做出了积极回应,这显然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电影业的领导人对于自己能够与那些早已在美国社会中根深叶茂的机构合作感到高兴,他们很清楚,电影业这一新生并且脆弱的力量,如能与文化机构联姻,可以使自己变得稳固,并得以在美国流行文化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每一个与博物馆、大学或政府机构的合作行为,都使好莱坞一步步地更加成功地融入美国文化。 因此,好莱坞电影之所以会成为美国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代表,并不仅是因为其巨大的商业性与娱乐性,或是电影自身本质如艺术表现和叙事结构,而是经济策略、艺术特质以及政府干预的共同结果。“在经常互相误解的情况下,好莱坞与它看似并不匹配的合作者使得电影在多民族、阶层紧张局势以及美国文化全球扩展的情势下,保持着一种持续而又经常转变的专属于美国的定义。”①在美国公共机构的帮助下,好莱坞成长为美国的主要工业,并利用其特有的方式使全世界都认可了美国电影的文化与艺术身份。美国公共机构则利用好莱坞去对抗通俗文化和力量渐长的中产阶级对他们优势地位的挑战,去重新界定美国身份与美国的文化认同。
一、维切尔·林赛与《电影的艺术》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