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工资水平、农民工结构、机会成本、社会地位及用工时间等方面分析了用工荒的原因。 [关键词]用工荒;工资水平;农民工结构[中图分类号]F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109-02 1较低的工资水平导致 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个比较优势,由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普遍维持的一个较低水平,我国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也曾一度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推动。根据浙江省宁波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料显示:通常情况下,只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均会大规模雇用低成本的外地农民工,工资600~800元/月(2004年),工作时间通常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而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确认2004年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为18689元,相当于每月1557.42元。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水平。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一度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和“制造基地”,同时也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它们纷纷将制造基地从本国转移到中国。来自商务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全球500强已有480家在中国投资建厂,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地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近年来,先期进入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外资生产企业,许多都遇到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跨国公司选择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例如由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成本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且基础条件比较好,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为了需要,将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事实上,中国已成为越来越多日本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重点地区。当然,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增长。2011年,多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21.2%,10多个城市最低工资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薪资水平虽然上扬,但工资的涨幅没有物价提高的多。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虽然每年增长近12%,但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如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农业等中国大部分产业的薪水依然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涨,还使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出现了下降。根据教育部《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课题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外来工平均月工资为1677.8元,比2008年增长了70多元,但月平均开支却比上年的850.8元增加了83.92元,实际收入相对下降。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劳动力价值即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和别的商品不同,在这种价值的决定上含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要素,不过在一定的国度,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总是一定的。生产劳动力必要的生活数据的总和,必须包含补充员——劳动者的儿女——的生活资料。从珠三角地区2009年外来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来看,每月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就所剩无几了(1677.8-850.8-83.92=743.08)。这样低的可支配收入,不仅无法维持劳动者一家人在城市中的生活,即便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显得杯水车薪,如果其再生产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等费用的话,这样的实际收入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所以,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很多的农民工不选择外出打工的方式,导致很多省份频频出现的用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2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