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课前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的预习习惯。在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将自己疑惑、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将自己一看就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然后在课堂上重点听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此外,本堂课涉及的一些旧知识点,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进行加强、巩固。 ②课堂听讲。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保持精神集中,重点听预习时疑惑的问题,重点听解题思路,要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问题,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 ③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入和巩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复习的好习惯,在复习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合理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2.消除思维障碍的措施 (1)明确学生的认知定向。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认知定向,以便于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 (2)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物理规律的学习,学生都习惯性地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规律的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加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学生的思维在对规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规律的表述以及适用的条件,来加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缜密性。 3.消除生活常识障碍的措施 (1)完成“同化”和“顺应”。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的物理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理解,做到“同化”和“顺应”。 (2)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时,应该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的角度上升到科学的角度。 (3)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一个比课堂更广阔的实践场所,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新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的困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马清菊.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探源及应对策略[J].商情,2010(2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