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职业教育的契合性 文化资本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名词,极大地丰富了有关经验研究的理论内容,提升了有关经验研究的价值。文化资本将社会结构当中一些具有文化因素的形式看作资本,不但对资本存在的形式进行了细化,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构成要素都具有资本性的特点。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场域”是一种关系结合,一个“场域”往往依附于某种权利或资本形式,在“场域”中各种位置竞争与客观的历史关系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场域”。职业教育,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教育系统这个“场域”中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处于社会这个大的“场域”中。职业教育想要在所处的“场域”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依靠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度,来获得更多的文化权利和资源。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职业教育也是带有文化特征的社会构成,因此其本身具有文化资本的特性。职业教育的文化资本是文化教育体制下由个体的文化资本、组织的文化资本以及学校的文化资本构成的。 文化资本与职业教育的契合性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产生了一系列的个体化文化资本占有者、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占有者以及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占有者。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并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由此学生便具有了个体的文化资本以及体制化的文化资本,这些成为学生以后实现全面发展以及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指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内容。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课程教授以及知识与文化引导、技术创新等来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成为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刘象愚:《文化观念的演化》,《学术界》2006年第3期,第1页)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职业院校,可以拥有历史悠久的建筑物、持久的办学传统、引人共鸣的校训与校园文化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客体化的文化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 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也是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体制化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教育形式,能够很好地诠释文化资本的影响力和张力,必须在一定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下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体制下的文化资本发挥文化权利而得以运行,例如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学术身份和学术资格的教师,在管理活动中需要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而这些人员都是体制化文化资本的占有者。最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和目标是生产客观化的文化产品,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利,服务社会并实现文化资本增值。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