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方言所承载的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来看。 方言是灿烂多姿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载体之一。方言是地方戏曲和曲艺的脊梁,例如越剧的方言基础是浙北吴语;滑稽戏用上海话;评弹用苏州话,如果改用普通话,这些剧种将失去生命。电视类节目也一样,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幽默词汇可能只能用本地区的方言表述。如杭州话中的“熬稍熬稍”(快点的意思)、木姥姥(很多)等,观众在听到这些词汇时更容易接受媒体观点。普通话虽然是一种强势语言,但它作为一种官方的正式语言,缺乏草根性,因此在某些区域往往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综上,当方言的这些特点在新闻节目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时,方言与普通话便在这里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错位,但这种转换只是临时的,也局限于某一地区,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普通话的上层语言的地位。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应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不应绝对否定方言的优点。 三、双重语言系统对方言节目的指导意义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方言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除了积极作用外,但分寸把握不当也会有负面作用。那么,方言节目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这要从双重语言与双层语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1.方言新闻的受众选择。 “双重语言”是就语言的使用能力而言的,即社会成员个人有能力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例如在杭州人基本上具备杭州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双重语言人。双层语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双层语言现象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也会说普通话,因场景不同选用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双层语言社会,即在公共场合通常使用普通话。在另一些私人场合则流行杭州话。用杭州方言讲新闻,对绝大部分杭州受众来讲不是问题,但是,随着现在中国人口的迁移,中国广大的不发达农村地区居民逐渐涌入东部发达城市,杭州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虽然这些外地人口同样也具备双重语言能力,即普通话与他们家乡话的能力,但是,如果说他们来杭州不是很久或是还没融入到杭州主流生活圈的话,则基本上很难具备说杭州方言的能力。这样,用杭州话播新闻就剥夺了他们看新闻的权利,对他们平等享受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权利都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方言新闻只能在个别频道播出,如果大家一味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上方言节目,就有悖普通话作为上层语言的原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现在杭州电视台除了二套以外,其他都采用普通话播新闻,这就兼顾了社会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很好地体现了倡导和谐社会的特征。 2.使用语码转换技巧,保证方言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