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为所感知到的共同目标而努力”(Steen,2008)。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忠实执行领导决策,创新工作实践,灵活应对竞争变化,主动履行组织公民义务,用行动证明他们是“具有才智的、独立的、勇气的、强烈道德意识及责任感行为的人”(Kelley,1992)。 积极自下而上地对领导者施以潜在影响(Kellerman,2008)。他们通过及时向领导反馈真实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支持和参与领导决策;加强与领导的思想、情感沟通;必要时挑战领导者的错误来影响领导者(David.cavell,2007),体现了他们“在追求组织利益和价值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共同领导者、共同拥护者”(Dixon&Westbrook,2003)的价值。而消极类员工极少体现这些行为特征,或这些特征不明显。 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认知追随者前提之三是把握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的联系与区别。Kellerman(2008)在论述领导者与追随者二元关系时指出:“领导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行为动机,只能求助于潜在追随者,一旦追随者作出回应,就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将领导者与追随者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观点为人们正确解读追随者提供了两点启迪:追随者有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之分;潜在追随者在对领导力作出回应时才转化为追随者,同时形成追随力与领导力的共生关系。依据相关研究文献的观点,追随者是具有才智的、独立的、勇气的、强烈道德及责任感行为的人(Kelley,1992)。追随者是追求组织利益和价值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共同领导者、共同拥护者(Dixon,Westbrook,2003)。追随者是为了组织、团队或者团队利益默许权力的个体。追随者将自己的全部投入到组织愿景和战略目标中,包括追随者的身体、思维、灵魂和精神(Chaleff,1995)。追随者能够为所感知到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Stech,2002)。追随者正在创造变革并改变着领导者(Kellerman,2008),等等。 由此可见,追随者是主动履行追随职责者,潜在追随者则是有可能履行追随职责者。犹如商场把来购买商品者称为顾客,把有可能来购买商品者称为潜在顾客是同一道理。认识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有两种视角,一种是整体视角,即根据主体的追随行为常态来区分;一种是具体视角,即在某一事件中,是否对领导力作出积极回应,主动回应是追随者行为;消极回应则是潜在追随者行为。 本文认为: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两者是对领导力如何作出反应,以及角色相互转换的动态关系。对这一关系需要从整体视角和具体视角综合认知,其中以整体视角为主。因为整体视角是对行为主体基于追随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全面认知;而具体视角仅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体受动机与情境变量影响,对某一事件如何反应的局部认知。 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扎根追随力基础理论,以及对正确认知追随力的三个前提的具体分析,本文推演出关于追随者定义、定位与分类的研究观点。 第一,追随者指在领导力的影响下,主动履行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责任与义务,并自下而上对领导者施以潜在影响的积极个体。第二,追随者角色应定位在组织群体中具有追随领导者工作基本行为特征的积极类下属层面上。第三,应将潜在追随者从现在的追随者序列中分离出来,并分别进行分类。 (一)本文对追随者所作定位与定义的依据 本文对组织情境中的追随者作出如此定位与定义,其依据有三: 理论依据。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对追随者观念的变革,已公开出版的许多追随力理论文献,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追随者做出了积极的定义与评价,众多学者高度共识的理论观点是本定义的支撑。 实践依据。组织发展实践中确实存在积极追随领导呈常态和消极接受领导呈常态两部分员工。这两种绝然不同的工作心态与行为分别对组织的竞争力产生正负性影响。组织是依靠竞争力向前发展的,正是由于追随者始终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积极的追随力构筑了组织竞争力的内驱力,组织才得以发展。因此,必须正视追随者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客观事实。 追随力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人们之所以重新认识追随者,学界和业界之所以重视追随力研究,正是因为追随力具有提升领导力和组织绩效的功能。只有源于实践,提升实践,对追随者作出积极解读,才能增强追随力理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指导与实用价值。 (二)强调区别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的意义 本文明确区分追随者与潜在追随者,强调分别分类的观点,对追随力理论的优化发展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持众多学者对追随者的积极定义、评价与追随者分类在理论上的逻辑统一性。 二是有利于确立追随者在组织中正面的积极形象,逐步形成弘扬追随的组织氛围,推动人们歧视追随传统观念的变革。 三是有利于追随力理论的细化研究。如两大类行为主体特质、特征差异,以及对组织绩效、组织竞争力影响的测量和对比分析;追随者、潜在追随者各有哪些类型,其中哪几种类型的追随者易向潜在追随者转化,哪几种类型的潜在追随者易向追随者转化,其中的前因、调节、结果变量各是什么。
四是有利于提高追随力理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通过对追随者身份的定位限定,使分类更贴合不同类追随者、潜在追随者的工作心理与行为实际。帮助领导者准确识别各类追随者、潜在追随者差异,合理任用优秀人才,因人制宜地选择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激励追随者产生更强的追随力,驱动潜在追随者向追随者转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