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大部制改革为报纸“跨界”带来的机遇(2)

时间:2014-02-08 14:4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高晓虹 点击:
以上三个板块的层层递进是从正面对抽象的政策进行具象的解读,通过政府官员讲解重点、专家学者剖析疑点、一线从业者追踪热点,引领政策先声,助力行业发展。此外,也可以尝试反向突围,用鼓励先进的方式达到遏制错

 
  以上三个板块的层层递进是从正面对抽象的政策进行具象的解读,通过政府官员讲解重点、专家学者剖析疑点、一线从业者追踪热点,引领政策先声,助力行业发展。此外,也可以尝试反向突围,用鼓励先进的方式达到遏制错误的目的,变打压为引领。比如,在蛇年春节的前10天,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各台办春晚“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拼明星,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春节刚过,2月16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便围绕这一主题组稿,制作了专题——《蛇年新春荧屏上的别样记忆》,报道了各大卫视节俭办晚会的举措。比如,走怀旧风,打团聚牌,不花大价钱请大明星,靠诚意和创意温暖人心等。看似一组普通的荧屏集萃,实际上则是从业务的层面解读了“节俭令”的实施要义。
 
  三、创新理念的融合孕育平台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灵魂,也是媒体发展的核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孕育而生的创新理念,将成为媒体组织行动上的先导、工作上的指导、发展上的向导。媒体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不能发挥作用;缺乏学理的支持,实践则容易盲从。再者,今天的媒体创新已经由个体创新发展为群体创新,由内容创新发展为平台创新,呈现出不同媒介之间取长补短、互为利用的融合创新。对于《中国新闻出版报》而言,借助报纸的平台,报道创新的理念,要以融合的姿态,跳出纸媒的局限,拓展领地的范畴,关注广电的园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创新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理论知识,对原有理念做整合,总结实践创新中的脉络规律,探索广电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一,倡导、鼓励原创节目。原创是节目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外在需求。如今,在“好声音”“达人秀”等“版权引进”的洋标签之外,一系列原创节目备受关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展示单纯简朴的书写状态,表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围绕“说话”的本能与“话说”的技能,让中国话的字句飘香传入每一个收视家庭。这些节目是当下的荧屏热点,也同样是行业报刊的内容资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应该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对原创节目的关注,引导文化自觉,鼓励中国创意,推动广电节目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1]
 
  第二,发现、梳理前沿理念。广电行业以活跃著称,在记者、编导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亟须从实践中提炼思想,对观念进行梳理,这份归纳与总结的任务恰恰是平面媒体的擅长之举。《中国新闻出版报》不仅要做政策“上传下达”的主渠道,也应成为行业前沿理念的集散地。一方面,要用观点型的文章,对广电的动态与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允许意见的交锋,营造争鸣的氛围,呈现多元化的专业视角。另一方面,要倾听一线的声音,碰撞行业的思考,总结前沿的理念,发挥政策引领和实践指导的作用,避免行业盲从,倡导和谐向上、健康多元的媒体发展方向。
 
  四、传媒业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传媒行业是观点密集型、知识集约型的领域,需要多层次、立体化的行业分享平台。一是因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不同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媒介之间沟通交流、增进合作的机会与日俱增。另外,由于传媒职业本身对信息流通的要求较高,致使不同媒体机构、传媒人之间的交流需求性较强。
 
  以广电和报纸为例,在署局合并的环境下,不同媒介之间既会面临共同的机遇,也会遇到共性的问题,谁能主动突围,创建交流的平台,对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一份行业机关报,如果《中国新闻出版报》可以避开传统的、同质化的报刊内容,借助署局合并的融合环境,主动跨出一步,突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加强对广电人、广电理论和广电业务的关注,成为广电工作者学习交流的园地,那么,报纸与广电的结合则会有更加宽广的空间,也将满足广电行业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需求。
 
  第一,成为媒体人职业操守的讨论平台。从“纸包子”到“周老虎”,虚假新闻时有发生,禁而不绝。究其原因,既有追求轰动效应的凭空造假,也有为了锦上添花的细节造假,还有因知识不足的无意造假,更有因追逐名利的道德造假。[2]讨论行业道德规范,目的在于引以为戒,更在于提高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操守是从业的准绳,这是新闻行业的不变宗旨,也应该是从业者内心永恒的追求。
 
  第二,成为媒体人心灵疗伤的诉说平台。在工作中,传媒工作者常常因为紧急任务而夜以继日,因为突发性报道而连续作战,因为调查性采访而不得不面对社会阴暗面。然而,他们在关心世界、关怀他人的同时又常常漠视自我心理建设。疗伤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减压的园地,是机关报给“自己人”的一剂“心灵鸡汤”。
 
  第三,成为媒体人励志坚守的思考平台。《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日的头版稿件是《本报记者记录震区记者采访状态——他们让灾情和爱心传出》,以旁观的视角,记录了央视、国际台等广电人深入灾难现场的真实情况,用群像捕捉的方式讲述一线记者的震区故事,在行业内引发了关于励志和坚守的思考。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