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院自产生后就与社会有一种互动关系。清代北京社会各个阶层,上至总督、中到顺天府尹、下至知县和乡绅都对书院的发展持鼓励、支持态度,使北京书院在清代得到鼎盛,而书院也很好地回报了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化乡里、传播知识。实践证明,社会和书院良性互动,对社会是福,否则书院将会走向政府的对立面。 关键词:清代;北京社会:书院 中图分类号:K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1-0113-05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与地方社会存在着密切互动关系。清朝是北京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有名的书院有:金台书院、潞河书院、云峰书院、燕平书院、卓秀书院、蒙泉书院、近光书院、温阳书院、白檀书院、冠山书院和缙山书院等。这些书院的兴衰过程无不和北京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即北京书院的发展得到了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反过来,北京书院的发展又促进了本地的文化教育、人才培育和良好社会风习的形成。 一、北京社会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 清朝自雍正皇帝以后,对书院采取大力支持的态度,要求各级地方长官关心书院的发展。乾隆以降,对于府州县之书院,凡经费紧张的,准许地方政府给予经费支持。乾隆四年(1739),又首开捐资助学者授予官职奖励的先例。道光和光绪两朝,为促进书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捐资,或修建书院,或作为膏火。清代北京书院的发展固然得益于朝廷的重视与鼓励,但地方官员以及士绅、商人等民间力量更是直接推动了书院的发展,贡献至大。 1地方官吏对书院的重视 (1)创办并不断对书院加以修缮重建。通州的潞河书院,始终受到地方官员的重视,才使其薪火相传,弦歌不断。潞河书院最初由仓场总督张仪朝、通州知州朱英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办。乾隆四十六年,通永道道台李调元到任,见潞河书院破败不堪,士子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于是,筹集白银700两,买了位于天恩胡同东端北侧(今靳家胡同幼儿园处)的陈桐家瓦房31间,灰房4间,动工重建,四个月后完成。光绪十七年,通永道杨宗濂在靳家胡同原址上重建潞河书院。 金台书院在清代北京地区级别最高,能够享受省级书院的待遇,规模大、影响大。金台书院旧为义学,乾隆十五年,改为书院。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顺天府官员对金台书院进行修缮,“讲堂学舍,焕然一新。”光绪五年(1879),顺天府尹周家楣又主持对金台书院进行了大修。 房山县的云峰书院,清乾隆十八年,房山县知县邱锦创建。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黎德符见书院“土宇荒芜,荆榛满地,慨焉兴叹,遂与邑进士徐梦陈等倡捐修举,起盖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六间,大门及照房共七间。”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杨巨源又对云峰书院的讲堂进行了重修。 冠山书院在延庆州崇文街上,乾隆二十年,知州芮泰元创办。道光六年、九年,知州周起瑶和吴增嘉又相继对冠山书院进行修复。 昌平原有谏议书院,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芮泰元“重建书院,改名燕平。”乾隆四十五年,知州归景照重修。道光二十四年,昌平道张云藻、知州雷致亨又加以修缮。
可见,清代北京地区的书院大都由地方官员倡导创办,而且在今后的修缮重建中。地方官员也发挥了主导作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