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时间:2014-01-20 14:38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伍本霞 点击: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广义上的,且同他的革命主张密不可分。他的教育立国、学问立国和普及义务教育等主张,皆具有明显的现代色彩。但是如果从哲学和文化学的层面予以深思,则不难发现,他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悖于现代教育精神。他对中西文化的中庸态度,
  孙中山没有从事过教育事业,也没有专门涉及教育的论著发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位教育家。大凡颇有建树的政治家,特别是那些意图改天换地的思想型的政治家,几乎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教育有形上形下之分,有广义狭义之别。思想家和政治家或许对形而下者的教育,诸如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各学科之关系等等不感兴趣,但对形而上者的教育,即教育之目的和教育的哲学与文化之根据,无不予以高度的关注。他们可能不曾以教师的身份授业解惑,但却是或试图是全民的精神导师,肩负着弘道与传道的历史使命。孙中山亦不例外。他的救国救民的大经大法,亦可视为一种体系化的教育思想。也正是从这一视域,我们才可真正领会到毛泽东那段“从孔夫子到孙中山”[1]的著名论断的深意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是一位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是。他的“教育为立国之本”[2]、“学问为立国之本”[3]、“教育平等”[4]、“普及义务教育”[5]、“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6]等主张,无不反映出在他的学说体系中,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子曰诗云和八股取士,而是有着明显的现代色彩。而其本人自小受西学薰染,对欧美文化和教育模式的高度认可,且作为政治领袖号召青年一代学习和钻研欧美诸国的先进文明,亦无不说明孙中山是一位现代型的教育思想家。然而,如果我们将孙中山有关教育的诸种提法和说法作些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将其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并考察,则又可发现,在传统与现代和国故与西学之间,孙中山无疑更倾向于传统与国故,与同时代的张之洞诸人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他对西学的认同和对西方现代教育的推崇只是表层的,形而下之层面的,而其对教育的形上思考则仍然扎根在传统的儒家思想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之儒学根柢,与他的学说体系所提倡的平等与自由非但相悖,而且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于此,我们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中庸之道”与中体西用的文化教育观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学说最合乎中庸之道,“一是民元十五年以前二千余年传统的儒家,一是近年所实行的孙逸仙博士的三民主义。”[7]蔡元培之所以将孙中山的学说誉为“中庸之道”主要是就三民主义中的中西文化之资源而言的,认为孙对于中西文化之资源的汲取,无所偏颇,持中对待,将二者一并纳入他的三民主义。关于这一点,孙中山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兄弟底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之潮流所得的。”[8]又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9]
  孙中山受过良好的西学训练。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开篇就作过这样的自我介绍:“幼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尤留心于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际之谊,辄能洞其阃奥。”[10]此段文字绝非孙中山的自誉,而是当时世人公认的看法。比如1896年12月的香港《支那邮报》,有文章称孙中山“受过英国完美之教育,且于欧美二洲游历甚广,其造诣亦至深。”[11]82
  而且,深受西学熏陶的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欣羡,并非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决意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的传统社会。上李鸿章书时,孙中山年仅二十八岁,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睿识。在他看来,欲图中国之富强,决不能只奔竞于船坚炮利之一途,而必须从国计民生的根本抓起,即必须“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1]8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必须“仿效西法”[11]15,或曰仿行“欧洲富强之本。”[11]8可以说,这一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孙中山一生的理论探索中。
  然而,孙中山尽管对西方文化大为赞许,且将学习西方文化当作他的学问立国的题中之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他的心目中,西方文化具有和中国文化同等的地位,对待这两种文化,亦绝非采取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这位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对中国的固有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文化,格外倾心,格外钟情。正如他自己所言:“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12]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道统”,并非人们熟知的韩愈所说的“道统”。朝愈的“道统”是就心性之学而言的,故孔子之后有孟子。而在孙中山这里,“道统”主要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所以不见有先秦心性之学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孙中山看来,从尧舜到孔子的“道统”,也就是历代儒生所推崇的“王道”。“王道”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用这样的区别来看当今世界,孙中山认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13]
  在孙中山看来,不管是“道统”还是“王道”,都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精神同物质之关系,亦可谓“体用”之关系。不过,在对“体用”之定义方面,孙中山却一反学界常识,认为物质为“体”,精神为“用”[14]12。但是他在随处演讲与文字中,实则又是把精神看作“体”和把物质看作“用”的,且认为精神是第一位的,精神的力量远远大于物质的力量。所以他一再强调,要对军人乃至国民进行“精神教育”[14]12。
  伍本霞: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