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公共空间中主题事件的参与为关键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市民日常的交往活动场域,就空间本身而言,最具魅力的不是其外表的物理几何形态,而是发生在那里的事件;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不仅仅是由空间的形式或装饰所给予,更是市民在场所里遇见的事件和情境的特质所赋予。这些事件通常包括文化交流活动或日常性生活行为,如展览会、开放日、节日集会、民俗事件、庆祝纪念活动、仪式、街头表演、文艺展示、音乐派对等(图5),是市民文化的活力引擎。市民在特定的时间参与主题事件使文化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其亲自接受、感知文化,市民自主意识逐步提升并自觉参与各种活动,而不是在被动的情况下盲目接受。 “参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核心思想为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市民通过参与获得多种感官体验并获得与他人和自然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的发生,这也是体现空间文化价值的最重要的环节。中共十八大文件中也曾明确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以往学者比较关注重大活动事件对于城市经济带来的影响与作用,而近年来,媒体比较关注中小活动事件对于市民生活以及文化的积极意义,尤其在有历史的地段,建造新的设施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文化事件的组织与策划不能忽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工业大学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节庆活动场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费城的古装乐团游行、华盛顿特区史密森民俗生活节等节庆活动有助于吸引新的居民和投资,对于城市文化的可识别性、宜居性等有巨大贡献。③ 结语 市民文化是丰富且多样的,其与城市公共空间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良好的市民文化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空间环境的改变也不能立刻产生文化效应,只有将市民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市民文化思想为创意根基,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需求,才能切实为人们营建出相对稳定、个性化的优质生存环境。(本文图片由作者摄于上海徐家汇公园、方塔园、仁恒河滨城) (注:本文为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XSY14) 注释: ①希若·波米耶等.成功的市中心设计[M].马铨,译.台北:创新出版社,1995∶168. ②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9. ③Dennis Frenchman.北美的节庆活动——场所:城市的内涵和形象塑造[J].国外城市规划,2006(6)∶13—20. 参考文献: [1]姜文涛.都市市民文化作为公共艺术载体研究的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2]张冠增.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从空间品味文化,用文化打造空间[J].上海城市规划,2012(3). [3]何新年.从文化的视角看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导向[J].美与时代:城市,2012(8). [4]陆邵明.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郑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市民文化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6]高春风,赵仲杰.城市社区文化公共空间建构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