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从市民文化建设审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2)

时间:2014-01-07 16:14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张璟 点击:
(一)以公共空间的利用和重构为前提 城市的空间形态根植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完整地体现着城市的底蕴。城市中的每处历史遗迹、老建筑、场所片段都在讲述着与这个城市相关的过

  (一)以公共空间的利用和重构为前提
  城市的空间形态根植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完整地体现着城市的底蕴。城市中的每处历史遗迹、老建筑、场所片段都在讲述着与这个城市相关的过往,市民身边熟悉的环境甚至细微到一个老旧的装饰、一堵旧墙、一棵古树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长久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公共空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痕迹和集体记忆,让市民在感到亲切熟悉的同时也传达了集中的、有强烈地域标识和归属感的城市文化,具有鲜明城市个性特征和地方特色,成为建构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城市未来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遗存物体,对于公共空间中一些看似“旧的”“破的”“闲置”的遗存和文化设施,除了保护表层的物质结构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场所与建筑的潜在价值,保护其内在隐含的文化信息并进行活化利用,通过人的空间体验与生活积淀为市民描绘新的文化图景。
  当然,仅仅考虑保护那些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积累是不够的,还要创新重构,利用是延续,重构是发展。在开放的城市中,多种文化元素会不断地涌入城市,市民文化内涵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之中,在这种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将新旧元素重组和弥合,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的文化交融将现代市民具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加以整合,重构场景空间或者地域性建筑,满足新的时代要求下当代社会文化需求及空间的使用功能,便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如上海徐家汇公园的老城厢花园设计充分嵌入城市记忆,交错的道路网、青砖铺地的小径、漆红的建筑立柱和石礅都体现出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给人以历史的怀旧感,同时,运用下沉手法限定空间,几何形态的模纹花坛设计结合适宜的休憩和活动场地满足了市民的空间需求(图1)。
  (二)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政策支持为保障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文化设施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务之一,是市民文化生活的物质依托和构建环境是否有吸引力的基本保证,如提供表演娱乐、科普展览、体育健身、教育资讯、节日集会、公共艺术、商业交易、社区活动、人际交往、观光游览、艺术家工作坊等多种公众活动场所、建筑物、设备来满足不同阶层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尤其是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区性的文化,充分体现市民文化的“大众性、普遍性、草根性”的内在本质(图2、图3)。完善的市民文化设施扩大了公众参与程度,使市民文化成为一种身边的文化,市民随时随地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各种故事和记忆,并以主动自觉的姿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城市建设更具活力和文化特色。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认为:“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是文化策略中用以改善城市文化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另外,对于因社会分异和社会隔离所造成的文化基础设施共享不对称的现象,如青少年人群和流动人口参与文化活动较少、因繁忙的工作压力而无法享受闲暇时光的人群,对于这些群体构成的不平衡现象,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介入和支持十分关键,除了要保证资金的投入、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之外,更要制定一定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足够的重视和便利条件,如取消户籍制度、尽量减少社会阶层差别所造成的社会隔离等。
  (三)以公共空间的特色塑造与优化为核心
  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可以培育、引导有特色的市民文化,还有利于市民文化的流传。公共空间塑造要充分考虑到空间内包含的各种元素,如空间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交通、服务设施、使用人群等,具体到造型上可以是文字、图案、材料、色彩、肌理、灯光、声像等要素,也可以是休息凳椅、雕塑小品、柱子、围墙、门窗、顶棚、栏杆等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整合成为打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关键,是市民文化塑造的物质基础。
  从以往众多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吸引市民的往往不是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商业街,也不在于其有多大的规模、是否豪华洋气,而是楼前空地、茶楼小巷、公园绿地、桥头街角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场所(图4),它们帮助人们建立与生活有关的联想,对市民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契合度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媒体、教育培训、调研、现场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变市民的心理和意识,通过公共空间的引导扭转以经济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价值理念。
  一般而言,空间形态的尺度越紧凑,变化越细微,与其他空间的雷同性越小,市民文化的特色越突出。随着公共空间营造实践的不断开展,小尺度空间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也开始反思一味追求“大通透、高绿化率、大规模广场、城市美化”等设计思潮带来的一系列美学问题与社会问题,提倡以人为本、返璞归真,从上下班途中的偶遇、饭后遛弯、街道中嬉戏到节假日的短暂休闲,建立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为密切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人性化小空间。国际的实践经验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街道、小广场、街角公园等小尺度公共空间的系统建构及其文化提升已成为欧美都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