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从市民文化建设审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时间:2014-01-07 16:14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张璟 点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域,为市民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提供依托载体。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具有互构关系,以市民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路径,有助于培养市民素质和公共意识,创建公共空间动态发展新模
  党的十八大以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随着“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和人们对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市民文化建设是管理者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公众个体都应关注的重要因素与追求目标。城镇化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扩张和市民数量扩展的过程,更是市民文化不断积淀和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鉴于此,当下如何在公共环境乃至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市民文化精神?市民文化到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和责任?如何从市民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营造公共空间?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关系定位
  作为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城市公共空间是历史最悠久的公共生活载体,其能容纳公众组织和参与各种公共活动和事件,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等,更为公众的日常活动提供交往空间,成为展示社会生活的舞台和社会生活的“容器”。①
  市民文化作为城市居民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居民广泛参与、符合市民欣赏水平和习惯的形态和人文风貌,其来源于生活且被大众普遍接受,扎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容器”的街巷、商店、公园绿地、广场、社区之中,其所蕴涵的市民精神和人格内涵,是城市价值体系的内核,在城市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调适、保障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对市民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参与性的环境去规划、满足、熏陶市民日常生活行为和态度,吸引市民身临其境并分享其中的乐趣,营造一种感性和直观的凡人生活世界,培养市民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地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发挥环境对人的长久性教育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健康的市民文化发展。正如芬兰城市规划专家伊利尔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什么。”
  随着城镇化进程,多元文化不断涌入城市,市民文化内涵处于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其类型也是复合且多样的,一方面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公共空间建设的推陈出新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市民高涨的民主意识也体现出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念以及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市民通过参与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营造、旧城改造等途径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使环境的营造更贴近市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从实践来看,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是一种互构关系: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可以引发特定的文化活动和用途,而丰富的市民文化元素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为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② 从市民文化角度去审视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能拓宽市民对市民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自身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感知,提升市民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挖掘市民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以及地域文化中特有的精神,根据城市的特点建立富有文化个性的城市环境,如北京的古都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休闲文化、南宁的民歌文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等,通过展示这些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提升市民文化品位,实现城市发展与市民文化的互动双赢,这对培养一个民族的全民素质和公共意识、锻造市民社会的品格及其公共精神具有潜在作用。
  二、公共空间营造中市民文化的缺失
  目前,伴随着政府对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视,各地都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一批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城市。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有待解决。
  1.忽视市民文化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忽略历史的传承:不顾城市长久以来形成的个性文化和历史痕迹,抛弃城市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一律以林立的高楼、超大尺度的硬质广场或草地来描绘所谓的“现代化、国际化”蓝图,都市风、广场风、草坪风、CBD风盛行,城市公共空间千篇一律,出现高度同质化现象,市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和需求难以体现和满足,更甚者,拆去具有代表性的古城街区、老屋旧宅等历史文化设施,使城市记忆缺失、城市特色荡然无存。
  2.忽视市民文化的内在本质,去“草根化”盛行: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市民文化是一个城市中各种不同市民群体文化的集合,易于被各个阶层所接受,具有通俗性和草根性的特征。但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营造中,往往追求“大而雅”,乐于建设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建筑与景观,提供更多具有广泛政治、经济影响力的社会活动空间,忽略了与市民交往联系更为紧密的文化、体育、生活空间的营造与建设,比如很多城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歌剧院、体育场,而普通的市民却缺少社区性的文化场所与空间。在公共空间构建中过多地使用西式的、流行的文化元素,忽视了对草根的、本土的文化元素的弘扬。
  3.忽视对市民文化核心价值的引导: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多重作用下急速向前推进,一些城市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将城市繁荣的定义归于经济的增长、物质的需求和商业的活力而非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繁衍,重视商业中心建设而忽视文化设施的布局,一些市民只关注个体利益造成了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缺失,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文化荒漠现象”和“成长性缺失问题”。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转变为市民,但他们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对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和融入市民文化的交往方式、核心价值理念都缺少相应的引导。  4.市民自主参与意识不足:受传统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影响,人们很少以主动的姿态去参与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来,这导致了市民文化形成在民众,但建设依赖政府,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仍以动员参与为主,市民的文化活动方式带有政治性、运动性、节庆性和临时性特征,具有鲜明的官方发动特征,并且政府主要以市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市民文化建设的考评标准,忽视市民文化的“内在公共观念”的培育,对城市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市民文化意识的积淀和市民素质的提升。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在市民文化发展的核心导向层面上出了问题。今天的城市,并不单以林立的高楼作为评判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而是要更加注重以市民文化为核心动力,关注人间恒常的理性和普通民生的情怀,更加注重从培育市民文化的角度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为市民文化构建提供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三、公共空间中市民文化建构途径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要营建适宜的空间形态来传达符合当代市民需求的文化感受,就必须把市民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市民文化内涵实行现实转化,将各种文化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角色行为等要素有机整合,这也是市民文化特色建构的路径之一。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