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观念开始流行起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优势,如,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组织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同时又以其开放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网络自主学习的便捷,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但是,在盛行了几千年"重知轻情"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和各级考试等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举步维艰;而且在倡导"个性解放"和"因材施教"理念下所进行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孤独、焦虑、沮丧等消极情感的滋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自主学习。它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主张教育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使教学目标(包括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双重性协同实现。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实施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把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带入到学习中来,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正是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的原动力[1]。 英语教学与网络的结合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实行教、学分离,采用双向、多向接收,以学生为中心,为其提供丰富的切近理想的语言输入环境以及自由探讨、自主学习的新环境。即,网络在为学生构建个体性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同教师、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积极构建社会性知识创造了条件。因此,如果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只是专注于个体技能性知识的积累,闭门造车,不与他人交流,这不仅违背了网络教学的本意,也在无形中导致了情感障碍的萌生。 1977年Dulay和Burt首次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他们将其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2]。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3],该定义可解释为学习者在习得二语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外来的输入将受到诸如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情感的影响: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适度,情感过滤弱;反之则强。也就是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情感过滤过强,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语言输入就会被过滤掉,无法进入习得机制,结果学习者将不会习得语言;但是,如果情感过滤降低,且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它就可以顺畅地进入语言学习机制,于是也就产生了语言习得[4]。因此,为了学生能较快地学好英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除了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还要尽量创造情感过滤低的学习环境。 网络媒体为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学生可以运用元认知策略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使用认知策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锻炼各种学习技能,从而使自己的网络学习达到最佳的情感准备状态和激发水平。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友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将体验学习的乐趣、个性的发展、生命意义的获得,英语学习的动力、效力和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但实际上,学生在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非人愿,他们出现了种种消极情感,如精力无法集中、信息迷航等,究其原因,使学生的网上学习情感得不到满足,甚至是被严重忽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怀疑、厌恶和废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积极情感的缺失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那么,要想学生获得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成功,教师就得重视他们网络环境下积极情感的培养。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激发师生内在动机,维系师生交流的情感纽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习的内驱力和维持该行为的力量所在,兴趣和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动机与自主学习行为成显著正相关关系[5]。 1.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完成自主学习的情感迁移 自主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5],它受动机的制约。动机可以直接决定个体对自我监控的积极性、对自我的评价和自觉学习过程的体验。在现代新型的网络自主课上,学生独立学习,一切似乎与教师没有任何关系,而实际上学生的独立并非完全的脱离,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主宰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监控者,学生也应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问题的探究者和活动的参与者。而据笔者了解,目前的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依然是跟着教师的脚步走,一切都是教师设置好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节奏和布置的学习内容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而师生、生生之间即使有交流也仅限于机械性的知识交流。这种没有按照学生自己的内心需要所做的安排和人际情感沟通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内在动机的减弱和情感交流的危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动机就应相信学生、还学生充分的自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自我控制好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在自我决策过程中体验自尊;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网络自主学习的根本-利用网络交流思想、解决问题,感受他人的关注,培养自我的协作意识,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2.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自主学习内外因的整合 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除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外,教师的情感因素同样也很重要。尤其在目前新型的学习方式面前学生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更应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学生提供外在动力。但是网络本身的虚拟化使得教师在退到显示器后面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形象隐藏了起来,教师的行为角色转换不到位。作为学生发展的精神引领者,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而且唯有此,人类真实的情感才能得以回归。教师应转变自主课就是自习课的错误观念,坚信自主课是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而且教师还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如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教师可通过网络指导学生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具体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个人网上管理等,教师还可以在实施实时监控行为的同时加大评价力度,如当通过网络了解到某个学生进步时,可以选择网络表情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赞扬,而当发现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就及时回应,耐心辅导。教师对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二、增强多方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合作氛围 沟通,是指师生、生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它是构建和谐自主学习环境的有力保证。 1.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生合作,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 网络环境下的生生情感交流是指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为维持正常的人际交流而采取的手段及行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积极的生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但网络环境下人手一台电脑的特点在屏蔽了学生语言交流需要的同时,也切断了人间最理想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流。这种完全忽视了学生社会情感成长和支撑发展平台创建的后果,将使学生自主学习情趣降低、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削弱,最终将不利于学生完美人性的塑造。因此,为了避免个体孤立感等不良心理的出现,教师就应积极组织多种生生合作形式,优化班级"软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发展的空间。首先,教师可以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以解决不良的真实问题为源头,对学生问题解决、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生被告知问题后,为了获取问题解决方法,他们需要同其他同学协商;而为了自主完成任务,学生则需在组内分工明确、团结合作。PBL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友谊,体会到了更强的班级归属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网络学习社区,经常性地组织本社区学生通过音频、视频进行学习交流,并督促学生在社区内部发言或给予其他社员的言论积极回馈,从而加强学习者对共同体和班级的认可。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