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外语学习中的语言僵化现象研究

时间:2013-11-17 13:3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王芳 点击:
  Schumann认为缺少文化适应是僵化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保持较远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时,他们就不愿接纳目的语文化,缺乏使用目的语的动力,因此导致僵化出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跨越学习者与目的语之间的社会和心理隔阂,学习者的情感障碍越强
  僵化(fossilization)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探讨僵化的起因及如何避免僵化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课题。许多学者在僵化的原因、特点、对策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Selinker将僵化分为暂时性僵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僵化(permanentfossilization),暂时性僵化是永久性僵化的前兆(harbinger)。因此如何及时预防和克服暂时性僵化以避免永久性僵化的发生是外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僵化的概念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解释,僵化指"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的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Selinker根据僵化发生的主体将僵化分为个体僵化(individualfossilization)和群体僵化(groupfossilization),其中个体僵化根据其具体呈现形式分为错误僵化(errorreappearance)和语言能力僵化(languagecompetencefossilization)。错误僵化指虽被纠正多次但仍然反复出现的语言错误,语言能力僵化指学习者在发音、词汇、句法等方面出现的僵化。群体僵化指某些僵化了的语言能力为大多数学习者所接受,因而导致一种新的方言出现,如印度英语。
  同时,Selinker根据僵化的性质将僵化分为暂时性僵化和永久性僵化。牛强将暂时性僵化称为"高原期"(plateau),即永久性僵化出现前的二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学习者不能逾越暂时性僵化阶段,那么永久性僵化就可能出现;反之,如果学习者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停滞的局面,那么僵化终将被逾越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二、僵化产生的原因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僵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合各种观点,本文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僵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1.僵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僵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指存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physicalfactors)和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factors)。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特指学习者的年龄(age)和学习潜能(learningaptitude)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年龄影响二语习得方面,Lenneberg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对僵化的起因进行了解释,他提出了学习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每个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2~13岁)都有一个关键的语言学习阶段,如果在此阶段开始学习某一语言,那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Penfield和Roberts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1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人的大脑可塑性较高,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种可塑性开始逐渐消失。Selinker和Lamendella认为大脑可塑性的消失将导致学习者不能掌握某些特定的语言知识。这种由年龄引起的语言僵化是难以逾越的。
  在语言学习潜能方面,Carroll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能力(phoneticcodingability)、语法敏感性(grammaticalsensibility)、语言归纳学习能力(inductivelanguagelearningability)以及机械记忆能力(rotememorizationability)。王银娥还注意到特殊的外语模仿能力对于学习者在发音和掌握较高的语言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上提到的几种语言学习潜能对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学习者欠缺这些能力,他的语言学习就可能出现僵化。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学习者消极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僵化的出现。Selinker指出:二语学习者潜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五个关键的过程,分别是语言迁移、学习迁移、学习策略、交流策略以及过度概括。在这五个关键过程中,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是导致僵化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他的这一理论独立看待每个心理过程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和互动性。鉴于这种情况,1992年Selinker又提出了多效性原则(MultipleEffectPrinciple),他认为当语言迁移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心理过程共同起作用时,学习者的中介语就很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中介语僵化就可能由此出现。他还认为当多效性原则起作用时,僵化是不可能被克服的。多效性原则的优点在于它从整体的角度解释了僵化的原因。基于Selinker的理论研究,本文接下来将从母语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动机、学习者对待语言错误的态度等方面对僵化产生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母语负迁移。迁移(transfer)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正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负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二语学习的负面干扰属于负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套用到英语中,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如果这些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他们的英语学习和英语知识就有可能出现僵化。
  第二,采用不当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Sims认为僵化可能与学习者不当的学习策略有关。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y)指语言学习者试图得出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如运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在学习中忽略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或者学习策略使用不当就会使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举步维艰。当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学习者通常会使用诸如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词汇使用量(reductionoflexicon)等交际策略。这些交际策略虽然能够帮助交流顺利完成,却不利于学习者习得新的词汇或句型,长此以往,这种对不当的交际策略的依赖将导致学习者在二语学习方面止步不前。Schumann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function)、综合功能(integrative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function)。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只要达到了交际目的,人们就不会再关注语言的综合功能和表达功能,这就造成语言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导致僵化现象的出现。第三,学习动机较弱。动机(motivation)指影响一个人做某事的愿望的一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同类型的动机,对于学习会有不同的影响。动机可分成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和结合性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在中学时期,为了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他们竭尽全力的学习外语,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外语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以前那样重要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动机没有以前强烈了。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在外语学习上,结果导致在语言输出时捉襟见肘,缺少能够恰当表达自己想法的词汇和句型。许多学生将外语学习的目标定位为通过考试,所以在通过之后,他们就会放弃外语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语言错误就会逐步走向僵化。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们端正外语学习态度、确立合理的学习动机,情况就会很不同了。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考试通过并非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了解外语文化和使外语成为辅助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工具才是外语学习的目的。
  第四,学习者对待语言错误的态度不当。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重复犯已经纠正多次的语言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待语言错误的态度不够端正:学生对犯错误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正确的语言形式没有给与足够的注意。另外,当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时,学习者的输出中常常夹带语言错误,但是这样的输出通常也能被对方所理解,这种来自于对方的肯定性反馈加深了学习者认为语言中夹带错误对个人的语言学习没有影响的信念,这使得他们缺乏纠正这些错误的动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学习者的这些语言错误就会僵化。
  2.僵化产生的外在原因
  外在原因指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环境可能会引起僵化,包括缺乏适合的语言输入环境和教师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反馈不力等。
  (1)缺乏适合的语言输入环境
  学习者学习二语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不合适的学习环境会对二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都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主要关注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比如,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了解,虽然讲授了大量语言知识,但是学生却收获甚微。第二,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过多。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导致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依据班里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讲授语言知识,少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感到吃力。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语言学习就会出现僵化。另外,同学之间的负面影响也是僵化发生的诱因之一:同学间可能会互相模仿彼此错误的语言表述,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他们的语言学习就可能出现群体性僵化。
  (2)教师对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反馈不力
  Vigil和Oller认为僵化来自于外界对于学习者的反馈,称之为互动模式(interactionalmodel)。他们将反馈分为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积极的认知反馈与消极的情感反馈很可能会导致僵化;而消极的认知反馈与积极的情感反馈有助于学习者改正语言错误从而避免僵化。以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反馈方式为例:有些教师习惯于用笔划出文章中的语言错误而没有提供正确的用法,学生因为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往往会选择忽略这些错误,在之后的语言输出中他们还会重复相同的错误,这就是积极的认知反馈。还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大加指责,这种消极的情感反馈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不利于二语学习。
  三、克服僵化的策略
  在克服僵化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策:Krashen认为通过应用监测假说(MonitorHypothesis)可以克服僵化,其过程为:学习者在分辨出自己在二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后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学习者应将这一过程作为习惯性的学习行为。HanZhaohong和Selinker认为如果能确定导致僵化出现的多种因素,那么针对这些因素所进行的教育干预就可以改变已僵化的中介语结构,进而克服僵化。Butler,P.T提出使用C-R法(consciousness-raisingapproach)来克服僵化,其过程为采用教学干预给学习者提供正确的教学反馈,帮助其了解中介语与目的语的区别。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理论并结合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提出克服僵化的对策。
  1.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Ellis认为受到内在动机激发的学习者对二语文化和二语本身感兴趣,为了自身的快乐和满足而学习二语,他们的学习行为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外在的学习动机一般是学习者在受到外界压力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受到外在动机激发的学习者将二语看作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内在动机主要表现为从二语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外在动机主要体现为二语学习是为了通过考试、找工作或出国等。拥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达到二语学习的更高层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
  2.克服母语负迁移
  在语言输出中,当学习者没有足够的目的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就会求助于母语,母语对目的语的负面影响就是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可出现在二语学习的各个领域,如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教师可依据行为主义(behaviorist)的理论来克服母语干扰。行为主义认为当学习者对外界刺激做出积极和重复性的反应时,他们的二语水平就会逐步提高。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法结构时可通过重复性的练习加深学习者对这一语法结构的记忆。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