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从教师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第二,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2]所以,对于某一文本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同时学会如何阅读这一特定的课文,并迁移到与此相类似的课文阅读之中。实践表明,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依托和基础,研读文本、拟定目标、确定方案和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这些环节的积极作用,能使阅读教学契合课程标准、文本意义、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一、研读文本 历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制一直采用"文选型"或以"文选为主体"的模式,其中的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载体。所以,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务是研读文本,并理解其意义,以便确定依据文本的教学内容。 一般而言,文本意义包括作者原意、文本本意和读者解释等三个层面。作者原意是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文本本意是作品实际蕴含的意义,读者解释是读者建立在自身学养基础上的理解意义。其中,作者原意和文本本意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读者解释则会因为读者的原因而具有不确定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我"是教师、"物"是教材时,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由于受到个体人生经验、兴趣志向、阅读方式的影响,可能因人而异地呈现多个维度。如苏轼的《赤壁赋》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文诵读篇目",最近几年,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刊载的解读文章,就有《〈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2009年第2期),《〈赤壁赋〉解读:天时之利、江山之力、人生之历》(2010年第10期),《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2011年第10期),《东坡的阳谋--重读〈赤壁赋〉》(2012年第2期)等多重视角。 不同教师解读同一文本有不同视角,同一教师解读相同文本也可能有不同视角。有老师就曾从语义学、文体论、社会学、文化学和接受美学等5个角度对《愚公移山》进行了解读[3]。其实,教师作为语文教材的特殊读者,对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应该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身份,以读懂文本为目的,弄清楚文本"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二是教者身份,以把握和处理文本为目的,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三是学生身份,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心理换位"地感受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可能的体验、困惑与兴趣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以读者身份读懂文本,这是转换成教者身份或学生身份的前提。而要读懂文本应该从一字一句开始,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它正是一切分析与研究的起点与基础。"[4] 二、拟定目标 教师研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拟定依据文本的教学目标,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5]。 研读文本可以从多重视角,而拟定目标应有恰当定位。其中定位要依据文本,更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设计和教科书的安排。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6版)把《赤壁赋》安排在必修2第3单元,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目标要求,以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文言文的编排策略和对《赤壁赋》的设计如表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