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情境的作用较多。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都会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过,有时候认识方面会产生一些偏差,出现了设置的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情境过多眼花缭乱 案例1.教师:(课堂开始,播放幻灯片1、2、3,展示生活中的覆盖现象。) 1.如图1,D888使用的是三星最为经典的滑盖设计。外观上,与三星以往滑盖机型不同,D888的机身正面大部分使用了镜面的覆盖,设计高贵典雅。 2.如图2,开学初,学校已经开始粉刷教学楼墙壁,一桶桶的涂料将墙壁覆盖一新。 3.如图3,张家界市生态优良,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98%,核心景区为98%。 4.如图4,2008年11月2日晚,冰城哈尔滨出现降雪天气。3日清晨,冰城气温下降,街头树木、绿地被积雪覆盖。 5.如图5,北京"无线城市"一期覆盖范围。(IT新闻配图) 学生:(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并伴以轻声的赞叹。) 教师:上述7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覆盖现象。由此可见,覆盖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覆盖与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也紧密相连。今天我们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探究最小覆盖圆的相关知识与性质(出示课题)[1]。 这是某节数学活动课"覆盖"的情境引入。为引入课题,教师提供了5个情境共计7幅图片,给学生的感觉固然是"覆盖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过多的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由于该数学活动主要探讨的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最小圆覆盖的问题,那么,换一个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反而会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小明同学的衣服不小心被刮了一个小的三角形窟窿,现在准备用一个圆形商标来遮住。小明想使该商标面积尽可能小,你能够帮助他吗?说说你的办法。你能够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 误区二、情境过大喧宾夺主 案例2.某节公开课上,老师一上课就给学生播放视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广告片》,视频播放了2.5分钟时间。广告片播放完毕后,老师引出用片中女主角李冰冰与男主角刘德华的实际年龄编的应用题,让大家根据题意,写出所谓的狄仁杰方程式,求出男女主角的年龄,从而引入该课课题"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后足足用了5分多钟,才挨到这节课的边[2]。 这个情境比较大,非数学的因素比较多,容易让学生将精力分散在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上,甚至有的学生因此对电视剧情节浮想联翩也说不定。此外,虽然后来建立的方程组是数学内容,但由于前前后后所费的时间过多,教学效益便显得比较低了。因此,如果一定要选用相关内容来作为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展示片中女主角李冰冰与男主角刘德华的照片或者海报(10秒左右即可),引出用他们实际年龄编的应用题(PPT展示),让学生做一次"狄仁杰",根据写出的方程组来"破译"男女主角的年龄。 误区三、情境过难心生畏惧 案例3.某种杜鹃花适宜生长在平均气温为17~20℃的山区。已知这一地区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现测得山脚下的平均气温是23℃,估计适宜种植这种杜鹃花的山坡的高度[3]。 该问题情境是用来引入不等式组内容的。然而用不等式组来表示适宜种植这种杜鹃花山坡的高度,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从列出的不等式组复杂程度来看(设这种杜鹃花种在高度为xm的山坡上,从而有23-■×0.6≥1723-■×0.6≤20),可以想象,当学生好不容易列出这个不等式组之后,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不等式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之后,又怎么会对后续内容(不等式组的解法)感兴趣呢?需要指出的是,该情境对于山区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势必进一步增强其畏惧感。 建议替换成为比较简单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比如:上学期期末测试后,小明去问数学老师他的成绩如何。老师惋惜地告诉他:"这次考试年级最高分是146分。如果你最后一题再细心一些,4分不扣,那么年级第一就是你了。"假设小明的数学成绩为m分,试表示m的范围。 误区四、情境争议情绪排斥 案例4."折纸"通常作为乘方或指数的问题情境,只不过有的是折叠20次(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上),有的是50次(李兴贵主编,《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134页),还有的是64次(王金战著《学习哪有那么难》52页)。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