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京已经建立多个高新技术园区,但不能使其建立和发展流于形式,更不能疏于管理,要讲求实效,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取得实质性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南京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才科技与教育的优势可以支撑南京走出传统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因此,推动南京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产业融合。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南京已率先感知到人口红利弱化的影响,本土企业招工难、生产受制约、订单外流,对外资的引力也有所削弱。2010年南京每百万GDP人才贡献3.36人,而苏州为2.78,无锡为2.97,常州为3.18,南通为3.27。这说明,南京虽然人才数量居全省第一,但是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占优。为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将压力变成转型升级的动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谋求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转变,用人才、技术、品牌等提升劳动生产力。即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创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大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等手段,引导、鼓励创新致富;采用多种办法促进人才流动,使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其二,投融资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扶持性要素。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投资的力度,以占领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以政府投资杠杆引导民间投资,并完善监管制度。其三,制度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的保障性要素。分析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力,主要看这个城市在高科技企业培育上的能力。从2008-2010年,我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北京占5成、上海占2成,天津、深圳、杭州、无锡等城市各占1成,南京没有1席。这也说明在高科技企业成长方面南京尚未出现杰出型企业。因此,要大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造就能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从整体上提升南京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力求最大程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多的"南京制造"转变为"南京创造"。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科技创新行为。建议借鉴台湾工业园模式,建立南京工业研究院--集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初试、中试、产品矫正、产品试销、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产业培养和孕育模式。按照流程,在产品研发中培养人才,在企业营运中培养人才,在市场开发中培养人才。其四,重大战略产品的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导向性要素。要把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指向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突破性进步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如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的课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会产生链环效应,如果高新技术产业能在南京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落后产业就会被逐渐淘汰,这样就能最大幅度地推动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南京是一个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城市,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在全市新一轮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将是推动南京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所以,国企改革必须在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实际和改制成功的国企经验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明确认识到,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不是产权归属,同时,完善企业管理相应制度。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尽管南京已经成立了六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但是在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优化,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相对于浙江以及苏南其他城市地区,南京的私营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薄弱。以个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也是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这种局面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和拥有的数量是判断区域经济是否先进的重要参照。而且,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巨大。但就目前而言,南京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中小企业的有机运行缺乏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法制环境;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比率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很多中小企业几乎从未得到过财政资助;普遍生存周期短暂等等。 2.推进城市国际化,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居住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国际化商业商务氛围,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服务,培育包容和谐、开放多元的城市人文环境。 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③。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南京发展的主要矛盾:1984年,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48:1;2009年,其比例扩大到2.59:1,在省内排名靠后。而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的基尼系数也从2005年的0.35扩大到2009年的0.38,接近国际0.4的警戒线。而且,从空间布局看,南京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郊县面积占全市96%,户籍人口占全市61%。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城强郊弱"的经济结构明显;城区综合实力优于一般城市,但郊县总体实力欠缺且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好的郊县综合实力已经跨入苏南第一方阵,但有些还停留在苏中水平,局部地方甚至只是苏北水平。而且仍存在总量不大、层次不高、质量不优的问题。同时,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尚不明显。许多工作亮点不少、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在收入基数不断抬高、政策效应充分释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完成五年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现实困难和压力不小;新市镇建设较普遍地存在品质不高、功能不全、特色不鲜明问题。尤其在规划设计水平方面,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村庄空心化④、农民老龄化、农户兼业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单向外流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制约。 建议学习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率先在苏南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尤其注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中的公平正义是历史性的、相对性的,始终与经济结构相联系,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去发展,一定要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再提高统筹层次。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