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毕文健(1971-),女,江苏兴化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泰州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南京理工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B32106)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校)从起步至今已三十余年,强有力的集中管理对其稳健起步、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但是,随着多数民办高校走过外延发展历程,转入内涵建设阶段,作为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现代大学,其管理不可仍停留于单一的集中领导模式,而应形成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民主与集中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使决策更科学、组织更和谐、办学更高效。 一、民办高校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在其初始化建设阶段普遍采取了集权式管理模式,原因有以下四点:首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多渠道配备,各群体教师的高等教育阅历、观念差别较大,决定了这支队伍需要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精明务实的领导人物"掌舵";其次,民办高校日常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办学条件建设的巨大压力要求资源集中配置;再次,民办高校面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适时、迅速地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依赖于集中领导形成的果断决策和高度的执行力;最后,由于民办高校投资方多为企业,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企业化",强有力的集中领导成为民办高校起步期的主要管理方式。 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后,民办高校应将"建设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重要举措,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是国家对于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基层组织的建设要求。第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提出"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明文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可见参与高校管理是民办高校师生的基本权利。第三,民办高校作为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的民办性质大学,尤其需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四,民办高校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科学与民主"的大学精神之髓、"包容与宽厚"的大学气质之本,都是其必须有意积淀、着力塑造的;而且作为诞生于20世纪末的现代大学,应该如世界成功现代大学一样,给学术心脏地带--二级院(系)以自主发展空间,这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民办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是民主建构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制度不够完善,更缺乏民办高校的针对性;教职工建言献策的渠道少、不通畅,教代会、学代会等开始运行,但多零散无序;同时,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范围有限,程度明显不足,往往流于形式。民主管理的平台尚不稳定,氛围尚未形成,其后果是较大程度地损害了师生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对学校发展漠不关心,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办校、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必将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二、有利于民主管理实现的民办高校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从"有利于民主管理、有利于教职工协力共建"的角度出发,民办院校组织结构应呈现"大部制、大岗制、扁平化、矩阵型"格局,同时实行领导干部无级别任用。 (此处有图) 有利于民主管理实现的组织结构 1.机构设置"大部制"。民办高校作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教学型大学,与办学历史较长的综合性高校相比,有些管理领域尚未涉及;与管理职能健全的成熟高校相比,有些管理领域工作量有限,因此其机构设置一般实行"大部制",即管理机构设立必备基础部门,其他职能机构按职能相近原则,与基础部门合署办公;二级院(系)也按学科专业群设置,形成大学部制。大部内、大部间意见与建议能够高速传递、合理碰撞和高效整合,使得民主管理不必拘于特定场合、专门渠道,而是及时便捷地实施。 2.岗位设置"大岗制"。大部内部因事设岗,岗位精干,一位行政岗人员往往承担多个相邻领域范畴的工作,教师则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贯通制"及教学a/b角制,一岗多责的岗位设置有效拓展了教职工参与管理的"面",有利于增强其全局观,为其参与民主管理创造了条件,而且由于每个岗位教职工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积淀"重视个体发展的民主文化"。 3.管理图式"扁平化"。民办高校内部实行二级管理,管理层次简明。一方面,校务会直管全局,校务会指令下达到机关职能部门、直附属单位、教学单位的速度相等,而且各单位信息反馈、大众意愿表达的"回路"距离也相等,从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各二级单位均等的参与管理的机会;另一方面,遵循现代组织权责对等原则,权、责同时下放至二级单位,利于二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平等、高效、科学的民主管理。 4.组织结构"距阵型"。大学运行中,较多工作是综合工程,需要跨部门合作。例如,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需要学术管理、行政管理共同参与;学风建设中教育、教学不能截然分开;一些临时、紧急工作,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完成。因此,民办高校应成立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如学风建设工作小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小组、实验室建设工作小组)以及一些临时项目小组等,"行政部门、专项工作小组、项目小组"构成矩阵型结构。一个行政岗位人员在多个项目系统中承担不同任务,更有利于其多纬度审视自身工作,实现全局视野下的民主管理。而从学术架构来看,纵向搭建各专业教研室、课程(群)教研室,同时横向设立跨学科平台或研究中心,一位教师不仅属于某一院系、教研室,还属于某一跨学科学术团队,这种管理结构有利于教师在跨学科视阈下民主参与学术管理。5.行政干部"无级别任用"。不论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术单位负责人,还是项目负责人,一律按承担责任、贡献大小定薪,而且年末考核时,相互交叉评分,由此消除了可能存在的行政部门负责人与院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之间的职权差异,形成平等、民主的组织氛围。 三、有利于民主管理实现的民办高校决策机制设计 民主管理的核心在于民主决策。民办高校应坚持决策机构委员会化和委员多元化,将民主管理的"人性化、激励性"与集中管理的"服从性、指令性"相结合,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 1.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民办高校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一个综合性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专家代表参与决策,确保了民办高校建设与发展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运行规范;投资方代表参与决策,确保民办高校发展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师生代表参与决策,使得大学发展与师生自身发展得到统一。董事会成员代表的多元化带来多样的管理思路,促使民办高校在"大学规范、区域发展、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多维视角下科学决策;董事会成员代表不同利益群体,也实现了决策权力制衡。 2.校务会、院务会"党、政、学"联席。在民办高校,校务会由校长办公会成员、党委常委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和学生自治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党、政、学"各方管理力量通过校务会实现适度融合、统合一致和有效制约,且党委会参与决策,能够确保"围绕中心抓党建";学术委员会参与决策,能够使学术委员会所议决的事项得到行政力量的认可,共同强力执行。同时,校务会参会人员弹性化,可因议题需要扩大范围,确保议事实效。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