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伯雷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目的,或者是为金钱,或者是为声誉。为了达到目的,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种被社会承认的"艺术通货"。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理解,我们可以说,古代士人们创作诗歌也有自己的目的,即用来获得社会声誉。检视各类史籍,士人以写诗求取声誉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譬如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曾希望以诗歌求得权贵赏识。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赋得古原草离别》一诗获得顾况激赏而暴得大名。诗歌唱和、互赠所以成为士人们之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其目的并不仅仅在借助诗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而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而这些都是作为社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获得社会承认的角度说,诗所言之志不一定是个人全部的"志",或者说只是个人之"志"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者公共价值观的那一部分。因为只有这种"志",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表现这种"志"的诗,才会为作者带来正面的社会声誉。为什么诗歌史上会出现如此这般的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为什么许许多多士人的实际生活常常同他们诗作所表现的价值倾向相矛盾?诗歌作为一种获致社会声誉的艺术通货的观点,颇能启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周易〔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5.250. 〔3〕〔4〕毛诗序·国风·关雎〔A〕.张少康,卢永璘.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43,344. 〔5〕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1. 〔6〕〔7〕〔15〕董诰,等.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6853,6853,5588. 〔8〕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A〕.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6.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9. 〔10〕周锡韦复.中国田园诗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1,(3). 〔11〕刘蔚.宋代田园诗的演进与分期〔J〕.文史哲,2004,(6). 〔1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93-194. 〔13〕论语〔M〕.大学·中庸·论语〔Z〕.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14〕熊良智.战国楚简的出土与先秦"情"与"志"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16〕山口久和.中国近世末期城市知识分子的变貌:探求中国近代学术知识的萌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7〕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A〕.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162-212. 〔18〕斯蒂芬·葛林伯雷.通向一种文化诗学〔A〕.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4-1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