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据文本特点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文本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文本内容、教材内容都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在的存在。文本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教科书的编辑者通过教材说明、单元说明、课前提示、课后作业告诉我们,教材内容只关注部分文本内容。文本内容、教材内容也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内容、教材内容的重新建构。④但是,这种建构是在文本基础上的建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本内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预设,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有效解读的设计。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本的依据就是文本。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是一种文体思维的活动。因此,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文体教学,文本不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各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如高中阶段,把文本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现代文又分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三大类,为每类文本都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指向。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至于文学类文本,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习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课程标准关于各类文本的教学要求,是我们进行具体文本教学的指南。在实际教学中,要有关于文体的理性自觉和准确把握能力,坚持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各类文本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特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个文本,是某一类文体的共性和这一个特定作品的个性相统一的独特存在,好比一个人,既具有作为人类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就是指从某种文体的类特征出发,考察和发现某个文本的个性特点,并把它纳入到所属文体的教学视野中进行教学预设。如鲁迅的《祝福》所属体裁是小说,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刻画人物,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人物形象自然是主要教学内容。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又是在一定的事件中得以表现,人物离不开情节和环境,因此,小说的教学内容就要扣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等要素。课文《祝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写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后,接着先写祥林嫂在雪夜的寂然死去,再按时序写祥林嫂几次到鲁镇鲁四爷家做工直至沦为乞丐,这样的情节安排对突出人物的悲剧和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作用?就环境而言,作品重在写社会环境。一是鲁镇,包括鲁镇的祝福习俗和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二是鲁四爷家,包括其书房陈设和年节时家里祭祀氛围;三是祥林嫂婆家,包括到鲁镇将祥林嫂抢回和改嫁(实是变卖!)。这些内容和祥林嫂的悲剧有什么联系?再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看,《祝福》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小说一般刻画人物的方法,但最具个性特点的就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小说对祥林嫂作了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从服饰到脸色,特别是眼睛。作者对人物进行这种动态的对照性的肖像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祥林嫂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了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上述考察可知,情节安排,采用倒叙手法,具有强烈悬念和震撼作用;环境叙写,全方位、多层次,与人物生活和命运密切相关;人物刻画,动态式、对照性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状况和走向被吞噬的苦难历程。这些就是小说《祝福》的一些主要个性特征,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选取和确定的课文内容。 把握文本的文体特点,除从文体的类特征出发审视之外,还应和作者的创造理论和风格个性联系起来。作者在气质性情、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会直接影响文本体式,文本体式也会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如小说《桥边的老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倡导“冰山理论”,主张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文字,追求尽可能深远的艺术效果。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创作模式上有两个明显特征:经常使用的叙述手段是对话和细节,总体写法是暗示。小说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情节的运行和人物的刻画上,主要手段就是依靠“对话”,从人物的对话暗示中,读者感受到了老人内心丰富性和复杂性,感受到了战火烧来时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善良的人性光辉,感受到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中,“我”既是一个叙述者,又是一个参与者,“我”完全支配着故事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对话的暗示性造成了读者对“我”的心理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作品篇幅短小,笔法简练,却给读者带来了深广的想象空间,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冰山理论”。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就应该是:品读“对话”,体会老人和“我”,特别是老人的心理和性格,从对话中去感受和想象作品所隐含的社会内容,进而把握小说深沉而丰富的意蕴。 三、依据学生特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必须对学情具有足够的分析和把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无论多么充实、新颖和富有创意,如果脱离学生实际,也只是建造空中楼阁。语文教学是在教师主体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主体自主建构的活动过程。这一建构是对现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充实、更新和发展,也是一种积极、自觉地将学习内容理解、汲取从而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化活动。从语文教学或者说学生语文学习的这一规律来看,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学生的学习基础。 需求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教学内容的预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问题。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并在学习动机驱使下的一系列反应。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非常广泛,认知的、表达的、交际的、审美的等等。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归结为满足“存在”与“生存”的需求。“存在问题”有别于“生存问题”,后者一般只涉及具体的存在方式,而前者则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根据。从逻辑上讲,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生的枝节问题,是建立在根本问题的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人们在成年以前就不断地追问和探求存在问题,而生存问题只是到了成年以后才真正成为个体所关心的问题。不仅如此,就是到了成年阶段,存在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触及和思考,都会更加有益于生存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因此,教育应该不断地引导和帮助人们思考存在问题,而不仅仅是教授他们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⑤而现代的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使得现代人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⑥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内容,都有着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文学诠释。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苏轼的《赤壁赋》,陆游的《书愤》,或是涉及人作为人“存在问题”中的“奴役”的问题,或是“有限”的问题,或是“孤独”的问题等等。他们面对“存在问题”,或上下求索,执着信念;或敞开自我,对话古今;或感悟自然,旷达乐观。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意义,以及面对“存在问题”应有怎样的态度、胸襟和智慧,都是很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和人的“存在问题”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未来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是建立在文本特点上的联系,关于“存在问题”的认识,也是通过语言的体会和形象的感悟来实现,而不是凭空说教和宗教灌输。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