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3-10-05 13:5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核心期刊网 点击:
目的: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为制定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上报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护士174例(65.52%),工作年限0~5年发
  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接触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1]。为全面了解笔者所在医院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接触情况,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并上报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接触进行汇总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发生并上报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174例。
 
  1.2方法
 
  制定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类别、工作时限、发生时间、地点、损伤过程、医务人员自身情况与暴露源情况,暴露时防护措施,暴露后应急处理及用药情况,上报时间,随访结果等。
 
  2结果
 
  2.1发生职业接触的科室分布
 
  普通科室占44.83%,但较为分散;而手术室、供应室、门诊输液和急诊科是职业接触的高发科室,详见表1。
 
  2.2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和工作年限
 
  按职业接触的职业类别,护士最高,为65.52%,其次是医生,占24.71%。从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年限发现,工作0~5年发生职业接触最高,为52.30%,详见表2。
 
  2.3发生职业暴露的暴露类别和暴露环节
 
  职业接触类别以针刺伤为主,占59.77%,暴露环节以拔针为主,占50.57%,详见表3。
 
  2.4发生职业暴露的暴露源及应急处置
 
  发生职业接触的暴露源中,肝炎病毒最多,为51.15%;未知暴露源占较大比重为19.54%。发生暴露后的注射、用药处置,超过24h达到45.98%,详见表4。
 
  2.5发生职业暴露与工作量
 
  随着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发生职业接触的比例也随着增加,详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笔者所在医院职业接触以普通科室为主,但普通科室数量多,按照每个科室构成比计算,手术室、供应室、门诊输液和急诊科的比重则较大,是职业接触的高发科室。发生职业接触的职业类别中,护士占职业接触的65.52%,护士是高危人群。从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年限发现,工作0~5年发生职业接触最高,为52.30%,因此新进职工是发生职业接触的高发人群,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职业暴露类别以针刺伤为主,暴露环节主要是输液后拔针被刺伤,占到50.57%,因此使用针刺伤的安全防护器械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发现,护士采血时,戴手套的比例仅为6.85%。医院的暴露源以肝炎病毒为主,占51.15%;未知暴露源较大,占到19.54%,因不知晓暴露源情况,暴露后的处置成为一个难题。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医院不能储备HIV预防用药,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也不常规使用,经常要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去领用,造成发生暴露后往往超过24h的情况(占45.98%)。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发展,医院住院患者不断增加,住院床位压力越来越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随着增加,势必造成发生职业接触的机会增加。
 
  发生职业接触后,不但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加,而且对医务人员的心理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防护,减少发生职业接触显得尤为重要。
 
  3.1对策
 
  3.1.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对医务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新进人员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有研究结果表明,定期的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0%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2-3]。
 
  3.1.2规范职业防护行为(1)制定安全操作制度,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环节控制:不回套针帽,不徒手分离锐器,污染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锐器盒使用<3/4,使用传递盒传递锐器等,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减少暴露机会。(2)执行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应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对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性。McCoy等[4]研究发现,医疗机构内持续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坚持防护标准预防非常重要,而标准预防对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作用已被证实。(3)配备防护用品。有研究表明,使用方便合格的硬质锐器收集盒、避免双手回套针帽可以有效的降低锐器伤害[5-6]。如使用真空采血针、安全型注射产品、输液敷贴、钝性回针帽,使用利器盒等。
 
  3.1.3监测暴露源,有效做好暴露后处理建议医保部门把术前抗体检测纳入医保范畴,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同时,有效检出血源性传播疾病,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如提供HIV快速检测试剂,能在发生HIV职业接触后迅速预防用药,可有效降低职业伤害。Varghese等[7]研究表明,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HIV感染。
 
  3.1.4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与工作量呈正相关[8-9]。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是减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3.1.5医院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如职业接触高危科室定期体检相关项目;发生职业接触后报销相关检测、预防用药和接种高效免疫球蛋白等费用,可提高医务人员发生暴露后的报告率,有效保障暴露后的预防与治疗,防止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
 
  参考文献
 
  [1]2008,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Diss.2008.
 
  [2]杨玉平,吴承菊,于森,等.32例医务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2006,12(3):351.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McCoyKD,BeekmannSE,FergusonKJ,etal.Monitoringadherencetostandardprecaution[J].AmJInfectControl,2001,29(1):24-31.
 
  [5]FergusonKJ,WaitzkinH,BeekmannSE,etal.Criticalinc-identsofnonadher-Criticalincidentsofnonadherencewithstandardprecautionsguidelinesamongcommunityhospita-lbasedhealthcareworkers[J].JGenInternMed,2004,19(9):726-731.
 
  [6]VaughnTE,McCoyKD,BeekmannSE,etal.Factorspromo-tingconsistentadherencetosafeneedleprecautionsamonghospitalworkers[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2004,25(7):548-555.
 
  [7]VargheseGM,AbrahamOC,MathaiD.Post-exposureprophylaxisforbloodborneviralinfectionsinhealthcareworkers[J].PostgradMedJ,2003,79(7):324-328.
 
  [8]AikenLH,SloaneDM,KlocinskiJL.Hospitalnurses’occupationalexposuretoblood:prospective,andinstitutionalreport[J].AmJPublicHealth,1997,87(1):103-107.
 
  [9]任小英,俞姣花,熊宇,等.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4,18(2):103-104.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