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2)

时间:2013-09-25 13:07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杨雪梅等 点击:
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在课程设计上,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采取 三段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差异化选择上,忽略中高职学生的具体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差别,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水平不衔接的情

  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在课程设计上,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采取 "三段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差异化选择上,忽略中高职学生的具体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差别,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水平不衔接的情况,加之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差异较小。如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的17门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实训实践课)中与中职重复课程达到15门,课程重复率高达近90%,高职只多开设了"中外园林史""园林预决算"两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基本一样。

  3.招生政策限制,衔接通道狭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限定在5%以内。2011年,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首吃螃蟹",开始试点单独考试中高职衔接的招生,但仅局限于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一所中职学校,而且招收名额很少。2011年,成都纺专有220个单招指标,50%的指标用于招收中职学生。今年初,该校又牵头组建了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与15所省内重点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900个单招指标中拿出40%的指标用于招收中职学生,但这两所学校的中高等教育衔接招生比例也不足10%。可见,由于招生政策的限制,造成中高职衔接通道狭窄。5%的低比例招收中职生,掐紧了中高职衔接的命脉,使中职陷入终结性教育的境地。高职招生的主要来源偏移到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普高生高考分数较低,而且不具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使高职教育缺乏职业教育基础。譬如,内江市区域内职业教育建制学校共有33所,在校生近6万人。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有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司法服务、医药卫生、石油化工、农林牧渔、教育12大类,40个专业,这些学校每年面向全国招生约2万人。各校都对招收的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分析调研,总体特点:一是生源质量差,招生困难。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高毕业生,在高校录取批次中是最后一批。二是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在农村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在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教育先天不足,继续学习的渠道不畅通。三是家庭困难多,保障困难。他们虽经过高考进入学校,但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区域内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1.从管理体制角度分析。目前,各地市的中高职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归属于市教育局、市级人社局、区县教育局及行业企业。地方高职院校属于"省市"共管,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大部分的事务性权责,市级政府主要承担人事权责和财政权责。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极大阻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和衔接发展。要真正实现区域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一体化"管理理论:一是要把中职和高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减少管理的层次和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衔接。二是如果暂时不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中高职的管理分工,就要明确一个部门负责中高职衔接的统筹管理和运作。三是以职教园区为平台,实行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战略。在政府支持和主导下,以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专业设置为纽带,联合园区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形成新型合作职业教育团队。

  2.从招生考试制度角度分析。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状况,急需拓宽中职通往高职的途径,扩大高职的办学规模。具体措施:一是增加高职招生中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高职生源的主要对象是中职毕业生。韩国在招收高职学生中,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占职业专科招生的50%。台湾高职学校的生源也有90%来自中职毕业生。二是改革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方式。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办法,改革"三校生"考试制度,在招生中提高专业课考试成绩的比重,适当增加深度和难度,增加实践操作部分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对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和认定,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奖或取得有关资格证书的,可以直接认定为专业技能成绩合格。拓宽优秀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省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可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三是实行多元化办学。应采取多元化办学的方针,提供灵活、弹性、开放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到高职院校参加业余或函授的学习,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

  3.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第一,培养目标的衔接。中高职的衔接要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整合区域内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层次结构,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熟练的一线工人和初中级人才。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上要比中职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落脚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的衔接。由于不同专业对于技能培养的要求不同,所以不是所有的专业均适合或可以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未来有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调研,从而进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找准专业培养定位,明确人才技能要求,通过建设"专业协作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方式,研究确立能使中高等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得到较好衔接的专业目录,规范中高职专业建设,从而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一是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②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 根据中高职类似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中职学生学完相关的中职基础课程后又去读高职,只需要追加学习高职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获得整个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职业课程内容,而且还扩大和深化了课程内容,真正整合了中高职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如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能力与课程衔接体系,中专主要培养植物生产技术人员、园林施工与养护技术人员;大专主要培养园林工程设计人员、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人员、栽培与养护技术人员等。中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技能,园林局部规划设计(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基本技能;大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具备识别常见树木及花卉观赏特性及生态特性能力,具有各类中小型园林绿地工程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艺,具有施工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苗木繁育、植物造型和植物栽培养护方面操作能力。中专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测量、园林制图,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花卉装饰技术、绿化栽植与养护、花卉与苗木生产技术、园林划设计初步、园林工程施工与局部管理等;大专的核心课程有植物组织培养、测量技术、园林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植物保护技术、园林树木及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园林建筑材料、园林工程施工及工程概算、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等。中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绿化工(初级),大专对应的职业资格绿化工(中级)及、施工员。从培养方向到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要求,都是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