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中阿友好往来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期,张骞奉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古商道,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从陆路途径中亚到达西亚各国访问,甘英之行成为中阿正式交往的开端。唐朝时期,生产力空前发展,文化影响力巨大,与亚洲另一端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成为同时期的两个文明中心,中阿之间开始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交往。随着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人数的增加,阿拉伯语逐步在中国传播开来。公元十六世纪,中国开始出现经堂教育,它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传统教育形式,经堂教育以《古兰经》为基础,阿拉伯语也逐步受到重视。 民国时期的中阿教育交流 清末民初,随着中国教育开始现代教育的转型,传统的阿拉伯语经堂教育开始向中阿并授的新式教育转变。最著名的有云南的明德中学、上海伊斯兰示范学院、北京的西北公学、西宁的昆仑中学。在中等师范学校中,最著名的是创办于济南、后迁到北京的成达师范学校。这些学校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超出了原来经堂教育的范围。中国政府有计划地向埃及派遣留学生始于1931年,明德中学选送了纳忠、马坚、林仲明等并由教师沙国珍带领,远赴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进行深造,3年后又选送了包括纳训、马俊武、林兴华在内的学生到埃及学习。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先后派遣5批、20多人赴埃留学,在此期间,埃及亦有数名学者来华讲学。1933年,默罕默德赛义德达里先生和穆罕默德伊布拉欣弗莱斐勒先生来到成达中学任教。 新中国时期的中阿教育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与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的确立,中阿教育交流合作成为中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开始了互换留学生,教育代表团互访以及向阿拉伯国家派遣老师进修等形式的教育交流。1954年中国向埃及开罗大学派遣了教师。1955年5月, 中国与埃及政府代表签订了两国文化交流会谈纪要,鼓励互派留学生和学者。根据纪要精神, 1956年1月,中国派遣7名学生和1名教师赴埃及, 而埃及则派出4名学者和4名学生来到中国。 同年4月, 两国政府又签署了《文化交流协定》, 内容涉及语言教师互换、留学生互换、教育团组互访、教授与科学家交换、文凭与学位互认等。 1956年中国政府与埃及建交,汉语教学在埃及起步,但是规模很小。1958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专业。但由于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埃及当局采取亲苏疏华政策,停办了中文专业。从1958年到1963年,埃及只办了两届中文班,共有33名学生毕业。直到1977年,埃及才恢复中文专业。另外,科威特曾经有过汉语教学活动,后因故停办教学。可以说汉语交流的起步与缓慢发展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阿教育交流
20世纪80代以后,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阿拉伯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各主要高校的阿拉伯语专业纷纷独立建系,这对于专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阿语教学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开创了新的局面,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高校阿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服务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我国高校阿拉伯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一般是和阿拉伯国家相关院校或者其他科学教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际关系,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交换留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或者8个月一年不等的学习,互派老师进修,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合作进行学术研究等。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