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即是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经常出现例子堆叠。作文中,在出现论点或者分论点之后,便简单地摆出相关事例,缺少有效说理分析,就完成他们的论证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我以为是高中学生抽象思维的软弱与缺失。这种现象,通俗地讲是不会说理,也有老师称之为“不讲理”,其实质就是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弱化。这种不讲理的现状很常见,也很可怕。它并不单纯是一个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毛病,而是一个思维缺陷,它也存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环节。比如,上课时,当老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时经常只是说出一个关键词,却没办法完整地表述答案。这种概括能力不足的表现其实也是抽象思维能力丧失的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当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入手。 一、培养抽象思维是人性中理性的孕育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准确地反映出人的写作与内心思维的关系。任何写作,均离不开作者内心的思维运动,思维产生及运动的过程即是文章留下的痕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思维发展的产物。而议论说理与事例论证,是议论文论证过程的两个有力手段。它们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只有让学生逐一走出误区,议论文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才能具备培养的初步条件。 正确认识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是关键。 议论文章中,所举的事例本身是不具备观点性。事例只是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而已。对于议论文写作,事例论据是来证明论点的,它依然不具有观点性。事例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必须通过例子后面的“例后议”来体现的。打个比喻,议论文中的事例犹如做菜的原料,你买了一块牛肉,你是要把它做成川菜还是闽菜,那就是要看你加工后是放花椒辣椒还是姜丝白菜,这个加工的过程就犹如议论文事例之后的说理论证,它就是对材料的升华和明确。同样是牛肉,麻辣牛肉和牛肉纯白菜就是完全不同的菜系了。这个口味的差别,来自对牛肉这个原材料的加工来实现的。而“例后议”就是属于这些调料的作用。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却总是把与论点有关的例子写出之后,就放任不管了。比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文章中,学生观点是“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事例论证中列举了韩信忍胯下之辱之例后,就在事例后面简单地写了“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终于成就了以后的一番大业”。这种简单地评论根本就没有把道理说开,没有点出“能够忍得了胯下之辱为什么就能走向成功”这个道理,因此,本文中韩信的事例也因此显得乏力。这样的议论文给人感觉就是例子堆叠不讲理。而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案,而是通病。因此,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二、“例后议”的培养步骤 例后议,就是对所采用事实论据的概括和升华,指出事例内涵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在一般的议论文论证模式中,首句往往是分论点或者是承上启下句,接下来是学生列举恰当的事例,或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说理。这种是常见的议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事例之后的这个分析说理。由于分析说理不充分,文章的脉络也受到了影响。 训练学生学会事例之后的说理,就是把他们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高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重要阶段。没有理性认识的文章只能是材料的堆叠,不具说服力。而有说理、有严密的说理的议论文,文章才会闪烁理性的光芒。 成龙对房祖名的培养教育,是个有度的培养。他并不是让儿子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反之,他能够让儿子从跑龙套开始,一点一滴的小事锻炼让孩子逐渐熟悉并适应影视作品制作的过程。 此段文字,是介绍成龙教育孩子的事例,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本身没有说服力。在这个过程中,“成龙教子”是形象的,如果能够在例子后面加上具有高度概括和指向明确的抽象文字,那例子对论点的支撑力也才能体现出来! 如何让学生掌握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步骤?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