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现阶段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特点(3)

时间:2013-09-14 10:2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孙萍 黄春莹 点击:
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2012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省部级政府网站链接可用性由2011年的84.5%增至98.7%,地市级政府网站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可用性分别为93.9%和90.4%,比2011年分别

  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2012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省部级政府网站链接可用性由2011年的84.5%增至98.7%,地市级政府网站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可用性分别为93.9%和90.4%,比2011年分别增长32.1%和30.6%;同时网站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基本民生服务领域专题专栏得到普遍优化等。但政府网站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如70%部委网站信息公开不全,60%信息更新不及时,30%留言反馈不及时,10%网站功能不可用,还有5%无法正常访问;32%的省级、副省级网站尚未公开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信息,79%地市以上政府网站未涉及征地拆迁、补偿补助发放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完善有助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九、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政府回应度整体提高但缺乏互动机制

  回应度包括政府回应的速度与方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是公众与政府在网络空间的政治互动,表现为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过程,所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与政治体系结构和政府行为直接相关,政府回应直接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和有序性。一般而言,公民"利益表达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5 〕这时如果政府方面不予以回应或速度过慢,会引发矛盾升级和不满,导致政治参与冷漠和不信任,甚至引发其他极端行为,从而导致政治参与无序。

  2009年7月人民网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通过梳理季度"舆论热点事件",对"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三个特殊指标进行评估打分。2009年至2012年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显示,各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力因事件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整体走势上看,政府网络技巧得分有明显提升,政府动态反应有所进步,官方响应和信息透明度得分总体平稳但有下滑,政府公信力得分有下滑趋势。网络技术掌控方面是"民强官弱",随着主体性增强和网络技能的提升,公众对政府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网络时代对政府新的要求。

  根据上述测度指标对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状况的质性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水平不容乐观,尚处于较低层次。具体来讲,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结构年轻化影响网络参政的理性表达,而参与主体城乡区域分布失衡弱化着政治利益诉求的代表性、广泛性、平等性和真实性;法律作为约束公民网络参政行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刚性手段,其缺位和滞后无疑使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缺乏重要保障。网络空间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受限较少,使其能保持一定独立性和政治理性;但同样也是因为缺少约束,公民在复杂参与动机下,情绪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传染和影响,从众、随大流和发泄行为普遍存在,所以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某些节点上存在理性与情感断裂的现象,网络参政的有序化需要公民政治素质和政治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网络社群蓬勃发展,这反映出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将为公民网络参政有序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政府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回应方式和速度虽有较大改进,但整体来看差强人意,而且多数是网络舆情紧急倒逼的结果;与之相应,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服务有较大进步,但官方信息主动公开程度仍有较大不足,官民互动性弱,阻滞权威信息传递和公民政治利益表达,为谣言散布、群体极化等无序政治参与行为留下了余地,所以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子系统中,政府在信息发布、舆情回应等方面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欲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政府主动回应、主动公开信息和主动预防舆情危机等能力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参政方式,实现有序化秩序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辅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虽然可以看到,近些年网络普及率快速提升、公民理性法治意识的提高,也可以看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理念以及多元沟通机制的改进。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要逐步推进、有序展开,需要公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网民要正确认识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意义,严肃对待网络参政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要高度重视公民权利的实现,积极鼓励引导网民的参政行为,使网络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注 释:

  ①质性判定是通过质性研究得出的结论。质性研究或称为质化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它们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

  ②相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这里借指网络民意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赵 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周姗仪.中国网络社区用户特征及动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韩 平,董 钰.网民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研究〔J〕.理论界,2010(2).

  〔5〕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N〕.南方周末,2005-01-01.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