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现阶段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特点(2)

时间:2013-09-14 10:2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孙萍 黄春莹 点击: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律道德规范建设有所加强但规定过于笼统 法律是对行为的刚性约束,道德规范是内化于人心的自律意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伦理规范建设的数量是衡量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成熟度的指标之一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律道德规范建设有所加强但规定过于笼统

  法律是对行为的刚性约束,道德规范是内化于人心的自律意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伦理规范建设的数量是衡量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成熟度的指标之一。然而法律规范终究是静止的制度,不能自动产生秩序,没有公民法治道德意识和行动作为支撑,所有规约只能流于摆设。正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所说: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人民缺乏赋予这些制度以生命力的现代观念、认知和行为方式,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仅是废纸一堆。所以,守法规则秩序生,违法规则无序存。

  从国家角度来讲,当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法规和条例,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多数都是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而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义务等尚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非法、非理性行为,只能结合《民法》《刑法》或《互联网信息管理条例》等进行处理,往往是适用法律不当,造成误判等。另外,已经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有些条文已显陈旧,还有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

  从公民角度来讲,伴随着相关法律道德规范的出台,公民的法治道德意识总体上趋于增强,但也有少数公民还存在非理性行为,法治道德意识较为薄弱。

  有法可依是守法的前提,网络立法、网络技术立法等制度供给不能满足现实实践制度需求,不利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

  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社会责任心增强但动机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行动、并使行为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及其强度影响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与参与的有序性直接相关。杨光斌教授依据网络参与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将网民划分为参与公共政策讨论、伸张公民权利、张扬民族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网络泄愤五种形态;朱碧波、尹向阳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分为三种:经济利益动机、伦理道德动机、归属和成就动机;周姗仪将网络参与动机分为畅所欲言、理论上"人人平等"、威望的欲求、利他互惠、效能感、释压等 〔2 〕。

  以学生群体为例,学生是网络参与占比最高的职业群体,有学者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和动机进行了调查,有75%的人表示对时事政治"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有74%的人表示出较强社会责任感;就参与动机而言,79.4%是"一吐为快"、76.6%是"事关个人利益"、33.5%是"凑个热闹无聊说说"、38%"心里空虚寻求刺激"、41.5%"报复他人宣泄怨气"、31%"心情不好借机发泄"。大学生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群体,整体表现出较强社会责任心,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群体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特征。动机直接影响参与行为,不良动机直接导致无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

  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规模扩大但缺乏平等性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包括参与机会均等和参与能力均等,它与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质"具有正相关关系。这里的"均等"强调,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保障所有国民都有机会和基本能力参与网络政治,是一种"底线均等"。罗尔斯提出"机会平等原则",阿马蒂亚·森进一步提出"能力平等说",说明网络政治参与的机会和能力对参与的有序性影响是显著的:互联网设施分布、参与技能、参与通道和程序不均等,会形成信息富者与贫者、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野,进而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

  根据《报告》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8%,农村人口6.57亿,农村网民1.56亿,在7.48亿非网民中农村人口占6亿。在"非网民上网意向与不使用互联网原因"调查中,41.8%的人是因为不懂电脑,14.2%是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5%是因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然而从网络资源分布上看,京浙鲁粤IPv4地址数占全国45.5%,而宁贵藏青四省仅占全国0.99%;北上浙粤域名总数占全国62.3%,网站数量占全48.6%,而陇宁藏青域名总数占全国0.4%,网站数量占全国0.5%。这些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络资源分布存在城乡、区域严重失衡,非网民中的六成人群也因缺乏网络技能被排斥在网络参政之外,机会和能力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够聚合网络民意但长效性和彻底性不足

  "有序"是指物质的系统结构或运动是确定的、有规则的,"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应该是有始有终、有程序、有步骤的。在网络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逻辑体现出一种自组织形态,舆论在短时间内汹涌而至形成舆论压力,当议题新鲜感稍有消退,未待事件解决,啸聚的舆论却很快转向其他更具新鲜感的话题。这就好比洛仑兹的"蝴蝶效应"。诚然,网络舆论短时间聚合民意会引起官方注意,但这种开放式、缺乏反馈和全程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往往会丧失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降低政治参与的效能,也弱化了政治参与的秩序。

  笔者虽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从对网络政治参与实践的观察中可以感觉到,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网络民意貌似强大,以排山倒海之势出现却总是很快销声匿迹。"跨省追捕"案、各种矿难、水质污染、副职扎堆引发豪华编制等,事件被曝光,继而引来"民意围观",但有时候官方的一纸声明、一个停职检查、一个"只是传闻"就封住了悠悠之口。追究真相需要一个过程,也许三五天也许两三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然而只有某些媒体、意见领袖能持续关注并推动事件发展,才有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多数网民还只是充当"过客"。网络舆论成了问题"挖掘机"并主动开出药方,但社会弊病却改头换面,或"暗渡陈仓"或直接被遮盖。有始无终,这是无序政治参与行为的表现。

  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立性增强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立性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自主自愿的理性行为,而非盲目从众或受外力操纵的情绪化参与,这也是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内在要求和质性判定标准之一。政治盲从多是由于焦虑、信息缺失、政治知识不足或海量政治信息轰炸,盲从情绪在网络环境中传染剧烈,容易形成舆论危机和无序参与。对政治盲从产生免疫功能的是政治理性,它是"公民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以某种形式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参与行为" 〔3 〕 (P128 )。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判断基础之上,是协商、共识和有序参与的前提。

  有学者以天涯论坛中杂谈栏目政治类帖子及其回帖抽样统计为例,抽取2008年2月1日的73个帖子及其回帖,调查发现平均每个回帖数量为26.5个,其中理性回帖占86.4%、分析性回帖占80.8%、争论性回帖占66%,批评性回帖占26% 〔4 〕。调查发现,尽管存在少数网民的非理性言论和帖子,但多数政治参与者还是能够做到理性表达、独立分析,同时即使有少数非理性发言存在,大部分也是发泄不满或者用词不当,而完全缺乏理性的参与者占比极少。理性是协商、共识的基础,有助于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八、政府网络信息虽有所公开但程度不高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质量

  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前提,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政府信息公开与否、何时公开以及如何公开均有可能成为网络民意发酵并产生"相变" ② 的因素。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公民掌握政策性信息资源并据此进行一定的理性判断,从而避免过多猜疑、谣言传播和跟风,进而稳定民心;越有助于实现公众情绪疏导和行为引导,同时便于公民进行网络政治监督和民意反馈,这也是公民行使权利、实现政治有序参与的有效形式。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