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2)

时间:2013-09-13 16:07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刘怀光 点击: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与现代社会生活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现代社会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制度性控制和压抑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理性的追求变成技术理性的机械化思维,自由的渴望体现为资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与现代社会生活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现代社会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制度性控制和压抑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理性的追求变成技术理性的机械化思维,自由的渴望体现为资本-市场的控制,人的创造性转变为"物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个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时代,人们被要求努力奋进,这极大地肯定和放大了人们的理性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内在的非理性力量。生活在一个合理民主化的社会可能是进步的、舒适的,但也是不自由的,使人压抑的。流行文化成为理性自持的人们非理性精神的最后领地。大众生活的时空被分为职业的、工作的方面与闲暇的、业余的方面。在职业时空中,大众面对的是工具理性的压抑,它把人变成了物、工具、机器,人们只能按照制度规则的要求进行机械化的劳作。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升学、就业、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以及各种需要自身做出选择的境遇,都使得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现代人容易产生高强度、持续性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在闲暇中人们需要的是在前者中集聚的心理能量的宣泄,只有这样,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身心的有机平衡。流行文化正是契合这种二元存在,为个体心理能量提供宣泄出口的文化形式。

  二、现代社会思潮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而作为集合概念的经典文化是由无数文化经典文本组成的。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本还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代表了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①在过去,经典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于欲望、情绪情感的表达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开始的贬斥态度到后来的逐渐尊重。从整个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来说,个体性的欲求一直处于解放的过程中,但理性主义的态度自始至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要求。近现代社会的诞生并没有立即改变经典文化的主导地位,理性主义则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文化的基调。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内心的原始情感始终处在理性控制与管理之下,宣泄性的文化不能得到肯定。

  自叔本华、尼采以来,非理性主义成为一种日渐壮大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心理学)的支持。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根植于人的本能需求,具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到现实的制约,很多时候人的冲动性的本能会因为"现实原则"的约束不能实现。此刻如果个体消极地抵触、压抑这些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的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具有"物质不灭定律"的特点,如果你不去解决和疏导,这些能量会处于"潜意识"层,不会自动消失,反而成为深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暗流,压力越强反抗力就越大。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压抑的结果,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压抑的历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概而言之,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本能的压制之上,每一个体都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如人格中的权力欲、进攻性及仇恨性。正由于此文明才得以产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②

  作为理性主义者,弗洛伊德肯定了压抑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精神病专家,他又看到了文明与压抑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认为"随着禁忌的维持,那种原始的想触犯禁忌事物的欲望依然保留着"③,"因此,任何被压抑原欲的超越将带来更显著的禁忌效果。对于这两种冲突的自然抑制,就产生了一种宣泄的需要。这种宣泄能够减弱优势一方所带来的压力:这也是强迫性行为一再被实行的原因(如不断地洗手或看手表等)"④。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人的这种内在被压抑的冲动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宣泄,就会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因此,个体受压抑的本能能否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释放或宣泄,成了人是否会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这无形之中肯定了人们有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他的观点也恰好揭示了宣泄的合法存在。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学理根据。文化发展的现代性诉求和后现代批判,则进一步助推了个体性的、宣泄性的文化的发展。

  自启蒙运动以来,文化的现代性叙事逐渐被建构起来。现代性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但在文化特征上仍然表现为理性主义乃至权威主义。现代性文化是通过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它通过宏大叙事来建构一系列文化经典。所以,现代性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提倡要尊重个人与自由,但另一方面,其宏大叙事的经典建构又限制压抑了个体的文化表达。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后现代思潮以其与现代性的不妥协姿态为其文化表征,后现代对现代性的种种宏大叙事进行批判和解构。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只进行解构而反对任何的建构。但是,通过这种解构,后现代思潮显示出对个体感受性、对真正在每个个体身上实现个性与自由的守护。后现代性文化以反等级、反权威、消解边界为特征,呈现出多元、开放、碎片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流行文化的文化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并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赖以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⑤经典文化那种深刻性、理性的追求,很难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相协调。大众的文化消费只能是个体性的吟唱和情绪的表达。

  实际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表达的就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抗。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颠覆,在其现实的文化样态上,可视为流行文化对经典文化的颠覆。可以说,在后现代崛起的同时,流行文化也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了,从过去处于经典文化统治之下末流的文化,发展成为主流的乃至强势的文化样态。流行文化整体上没有权威的宏大叙事,重点是个体性的情感及其宣泄。后现代的兴起,在学术上为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合法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间接肯定了流行文化感性的、宣泄性的特质。

  流行文化实现了文化与商业、娱乐的融合,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与现代社会生活构成了一种"自洽"结构,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工具理性压抑下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焦虑和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宣泄型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构成对人们生存压力的一种补偿。

  三、宣泄性文化的流行文化路径

  宣泄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传统社会也有宣泄的需要和宣泄的文化渠道。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宣泄成为一种更为经常、迫切的需要,大众借助于流行文化元素,能够获得更加方便和日常化的宣泄。

  传统上,民俗文化作为代代相传的大众文化,发挥着大众的文化宣泄功能。民俗庆典作为民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通常具有欢庆性质。在固定的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狂欢,宣泄自己的情感,乃至颠覆日常生活中各样的风俗伦理约束。在庆典中,人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摆脱日常规范的束缚,表露最真实的自我,缓解社会世界对人的"本我"的压抑。比如喜庆婚礼中的"哭嫁"、"闹房",送葬队伍中的"哭丧",泼水节中的肆意玩闹,元宵节观灯以及庙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原始本能情绪宣泄。

  在当代社会,民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结合,使人们的情感宣泄更加日常化。民俗文化的内容往往以片断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进一步放大了其宣泄功能。人们可以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借助艺术化的、日常化的文化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在情感,宣泄被隐藏的欲望。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流行文化,是因为其包含着一系列的流行元素。正是这些流行元素的魅力,使其成为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和追随的一种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也正是通过这些流行元素,人们宣泄着在现代文明工具理性压抑下积累起来的心理能量。

  娱乐元素是流行文化的本质性的文化元素,它具有直接的宣泄性质。在流行文化的形式下,大众可以有两种方式的娱乐选择。一种选择是对流行文化作品的观赏。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明星们的娱乐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媒体娱乐节目,它们或者打动大众敏感的情绪,或者直接刺激其娱乐神经。在这样的欣赏中,大众通过感受和想象,将自身置于娱乐状态,缓解其在工作时空中的压力。另一种选择是大众直接参与的娱乐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流行文化借助于现代技术提供的各种文化工具,使得普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文化娱乐途径。例如,卡拉OK使得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音乐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游戏在流行文化时代,成为大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了迎合大众,也打造了许多大众参与式的节目,其口号即为"娱乐大众"。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