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为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之一,内涵丰富,构成复杂,但“基本”的成分包括: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和应用的经验。这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与积累离不开重要载体——数学活动。因此,落实“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目标,就应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一、在动静交替的感官经历中积累操作经验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动静交替的感官经历,即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不仅有行为的动,更有思考的静(表面是静,实际思维也在动)。教学中,只有组织全体学生利用多样的操作介质经历不同的操作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积累、形成操作经验。操作经验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为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教师除了要选择恰当的操作材料外,更应精心设计操作的程序。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两种程序。 1.动为先导,以动促思 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其直观动作思维也被称作“用手思维”。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积累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多数的数学教学是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始的,并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发现新知。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下面的案例均为苏教版)“认识平均分” 在帮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概念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三次操作活动: (1)任意分6个桃子,初步感知平均分:有的是平均分,有的不是。 (2)平均分8个桃子,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同样多。 (3)平均分12根小棒,深入理解平均分:总数一样,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每份都是同样多。 平均分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分物体的操作活动。怎样组织“分物体”的操作活动呢?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分”的动作层面,而是借助学生分的动作不断将思维引向深处:在三次操作活动之后都对“平均分”进行交流、反思。这样就将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进行反省,帮助学生将操作经验进行优化。 2.静为先导,以静带动 学生的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数学目标,其过程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操作前应安排一个思考的环节,其功能,一方面是完成操作的内部动因;另一方面是建立活动的定向映像,使之成为操作过程的导引与调节系统,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即先思再做。 【案例2】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 为了解学生是怎样理解乘法的,可先让学生画图表示4×3。在两个班级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个班级,学生没有思考就直接画图,全班有30.8%的学生用第一种画法来表示,有69.2%的学生用第二种画法来表示。第二个班级,要求学生先想一想4×3表示什么意思,再画图表示4×3。用下面三种画法表示的人数分别占5.9%、84.3%和9.8%。 第一种画法:○○○○○○○ 第二种画法:○○○○○○○○○○○○ 第三种画法:○○○○ ○○○○ ○○○○ 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由两个班级对同一内容的操作对比可以看出:在思维引导下的操作才是有效和富有创造性的。 二、在出入穿梭的高峰体验中积累探究经验 在小学数学中,探究经验集中体现在形成概念的经验、发现规律的经验和推理的经验,即在概念形成、规律总结和逻辑推理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形成这些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体验”: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体会、回味、总结、提升探究经验。 1.进入冲突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