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新媒体环境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3)

时间:2013-08-31 11:01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彭汉琼 点击:
(二)关注网络民意,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网络具备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任何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利用网络表达诉求,而且是毫无顾忌地反映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

  (二)关注网络民意,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网络具备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任何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利用网络表达诉求,而且是毫无顾忌地反映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其中不仅涉及了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党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关注网络民意,尊重并接受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民意表达和诉求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地聚集民心,达成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使党群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我们必须坚持把尊重民意,顺应民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风向标,把了解和分析网络民意作为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决策前,党和政府要利用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广泛吸纳民意和民智。对于党和政府一些重大决策的出台,重大活动的举办,在决策前,可以广泛征求不同的意见和方案,对每一个决策备选方案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这样可以扩大与延伸决策者的智力。要尊重民意,按照民主程序决定事项,制定政策和修改方案。在决策中,应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反馈机制,并借助网络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网络中,通过自由、平等的匿名交流和新闻跟帖、论坛等空间无阻隔的互动形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这就保证了人民群众对决策的意见能够真实体现和及时反馈。决策后,要借助网络虚心接受评议、监督。通过新媒体对决策的讨论和评判形成一种强大的舆情,保证了监督的高效率,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工作在督促中落实。

  (三)重视新媒体舆情监测,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舆论发酵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功能,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由于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日益多元化。如果不积极引导,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加强对新媒体舆论舆情及时监测,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是塑造党群新形象,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和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开展网络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媒体、舆论领袖、领袖博客的监测,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和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重大虚假舆情,可以迅速反馈到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尤其是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必须要及时有效地汇集和分析舆情信息,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为政府作出决策提供舆情方面的重要支持。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舆情检测平台,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根据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将其分为一般关注、中等关注和重点关注三个级别。及早发现危机苗头,及时进行分析判断,迅速通知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把握好先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控制局面;第一时间把真相告诉社会公众,阻止谣言传播;积极疏导公众情绪,尽早赢得社会公众的谅解和信任;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模式,有效化解危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四)推行网络问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网络问政工作,围绕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民"字,即"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即网络问政的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建立一整套有序高效和常态化的制度,就必须推动网络问政从"听"到"问",从"办"到"督",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政府主导,主要网站配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定期在专门网站征求网民群众意见,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二是针对网民集中反映的问题,定期组织交办会。请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到现场,现场办公,集中解决,限时处理,并实行网络图文直播,交办过程向网民公开。

  三是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各网络发言人在这个平台上接受网民的投诉、建议、意见,对问题进行受理和回复,特别是对网民关注的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及时发布党和政府的声音,积极进行正面疏导,采取措施切实解决网民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网络问政的一头是各级党政机关,一头是5亿多网民,它的应运而生宛如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通过网络问政,党和政府可以获得人民群众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借助网络的力量可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建设阳光政府。

  (五)畅通网络监督,提升党群反腐共识

  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一言一行都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网络监督已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揭露腐败,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积极地顺应时代的要求,鲜明地提出"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的新要求[8]。

  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和手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把网络建设工作与推动网络信访结合起来,受理网络腐败举报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畅通和扩大信访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举报、曝光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腐败线索。随着网友爆光和媒体跟进,党和政府应通过网络媒体配合审计、纪检监察、检察和审判等国家专门机关的查处工作,及时处理和查办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的党风党纪问题,坚持认真核查和依法依规处理。同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腐败案件的立案和查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地把客观、公正、详实的权威信息公布于众,以正视听。

  伴随着网络监督的推进,网络反腐取得了重大成效。例如,网帖让"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网贴让"香艳日记门局长"韩峰因受贿被捕, 网贴让"微笑表哥局长"杨达才被查处。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一批官员因网友曝光相继落马,充分显示出网络媒体监督的威力。互联网的言论自由成为监督政府的有效手段,威慑贪污腐败行为,给民众一个宣泄的渠道,有利于现实社会的和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 给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坚持以积极主动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成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51.

  [2]喻思娈,赵永新.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20)[20121201]http:∥www.zj.xinhuanet.com/2012market/2010whzs/201207/23/c_112508692.htm.

  [3]陈久松.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09(8):2327.

  [4]李飞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上的指导地位[J].党政干部论坛,2009(10 ):2022.

  [5]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1415.

  [6]吴凌英.网络时代的党群关系浅谈[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6):4850.

  [7]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杂志,2010(1):37.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3536.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