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故事化,让党建报道"好看" 平铺直述的枯燥感和灌输说教的抵触感,是当前党建报道中存在的通病,究其原因,是报道内容"按部就班",缺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亲和力和与时俱进的鲜活面孔。呈现故事化,有效克服了这些毛病,真切的人物形象,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党建报道生动起来、"好看"起来。 三篇通讯是系列报道的主体部分。我们尝试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采写路径,从100多名村主职筛选6个典型,又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50多个故事中精选9个典型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回归村官的心路历程,通过人性化视角还他们的本真面目。 全国劳模、宝塔村党总支书记黎锦林的回归,经历了一个从不情不愿到心甘情愿的过程。2006年,家乡的县委书记拿着聘书到上海请他回村任职。此时身价过千万的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碍于情面"答应回去看看"。回村不久,担任村总支书记的父亲意外去逝,"几千乡亲轮流值守"的葬礼,让黎锦林对人生价值有了新感悟,决定"把户口迁回宝塔村"。 全国时代先锋、七里山村支部书记郑四来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村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村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深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公私兼顾。 油坊村支书张海晏因村民告状下台,乡里请他复出时,遭到了妻子的竭力反对。 在外做药材生意的左港村人左仕和,想入党是因为"商会党支部可以帮人"。 …… 这些真实的经历和情感,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真切地去感受,客观地去评判。迟疑与选择,忧虑与果敢,彷徨与前行……"回归村官"的人生追求显得弥足珍贵,他们的价值与形象并没因此受到损害,反而更加自然本真和感人至深,更加可信、可亲、可敬。 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被报道的回归村官主动与记者联系:"非常真,没有掺杂一丝水分";热心读者也在QQ群里纷纷留言:"非常美,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挖掘个性化,让党建报道"耐看" 深刻性是经验报道的灵魂,要求记者具备发现新闻的独到眼光和提炼主题的独特视角。换言之,报道题材要显现深刻性,必须充分拓展延伸新闻信息,揭示其内涵和本质,从而给予受众以启迪。 与普通村干部相比,"回归村官"经历了更多的市场洗礼和人生起落。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的思想观念似乎更为复杂、更为趋利。然而,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深度发掘,呈现出来的是赤诚和纯洁的精神世界。 因为当村支书,郑四来常怀敬畏之心。常年穿梭于繁华都市与闭塞山村之间,富贫的反差让他深感民生之艰、人生之难,时刻警醒不能迷失自己。他看到几位比他富有的朋友因为嗜赌、吸毒,人财两空,庆幸自己当村官的选择。 因为是村委会成员,黄晖淡泊名利。私人捐资40多万元修桥,乡亲们要立功德碑,他不让花"冤枉钱";出资700万元建学校,村里想把学校命名为"黄晖小学"",他坚持用"左港小学"命名。他说,"身为左港人,为左港出点力是尽义务","我现在是市人大代表,这名远重过我为村里谋的利"。 …… 这些"回归村官"的思想观念,与卓著的工作业绩一样,影响和带动着广大农村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无私奉献。 经验的可借鉴性是党建报道的新闻价值重要体现。通城县委书记姜卫东"贵在坚持讲通城普通话"的观点,为通城经验提供了可借鉴性。他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讲通城普通话,就是贯彻上级精神敢于从通城的实际出发","回归工程是讲通城普通话的代表作,回归村官是这一代表作的姊妹篇","回归村官讲一口流利的通城普通话,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回归村官是首优美的进行曲,现在写好了开头,还要继续写好词、谱好曲"…… 我们认真记录和整理县委书记的观点,形成收官之作的访谈。这些源自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推动着通城"回归村官"选拔工作,给各地实施"领头雁工程"、开展农村党建工作以启迪,也把这组系列报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层面,让报道更"耐看"。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