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主流媒介往往是民众最为依赖的信息源,也是处理危机事件最重要的沟通平台。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湖北日报》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对这次重大灾难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在受众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的特征。在灾难中,原有的信息渠道会遭到破坏,使信息无法有效沟通。灾难中的人们处于惊慌状态,可能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对客观情况反映失真或夸大灾难的细微之处,从而使灾难管理者接收的是错综复杂而又真伪并存的信息。因此,尽管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在不断成熟,但灾难本身的特征、既有的媒介体制环境、传统报道操作模式的深刻影响,决定党报的灾难报道仍然需要方法论上的不断"进化"。 一、把握灾难的脉搏:党报在灾难事件中的阶段性报道战略 灾难新闻应是对灾难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包括灾情报道、救灾报道、人文关怀报道、灾后重建报道、分析与反思等,是一个灾难事件的过程报道。总结近年来的灾难及灾难报道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所谓"黄金救援期",即灾难发生后1至3日。这时救援是第一位的,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包括伤亡情况、救人进展、通路与通信,与此有关系的就应优先报道。这个阶段所有媒体都处于应急状态,需要记者尽快奔赴现场发回消息。对于党报来说,内容组织上应重点围绕救援和抢险,同时兼顾人物特写,前线记者可以结合直击来反映所闻所见和实态感受,多运用镜头语言对场景和时间进行还原。在芦山地震发生当晚,《湖北日报》即发回现场报道,在此后两天中,记者挺进灾区的过程实录和现场直击,构成了报纸自采部分的主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灾难发生后3至7日。此时救援仍在进行,但政府和民间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物资发放、灾民安置、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复等。这时媒体关注点很多仍在救援和生存奇迹上,但这时亦是特稿和现场观察的黄金写作期:经过前几日的冲刺和积累,前线记者往往从素材中积聚了很多切身感悟和理性成分,能够更深切、更理性、更平和地看待灾难和救援。因此,这个阶段写出的特稿往往能因一定的深度而出彩,言论则因观察材料的一手获取、真实、翔实而比后方在间接材料的基础上写作更具优势。同时,这个时期在很多领域开始有冲突、有矛盾的前期释放,能够给写作提供多角度的视角。另外,这一阶段应该重视人文主义关怀性质的报道。这一阶段,《湖北日报》在继续发回直击式报道的同时,亦注重现场观察及言论的刊出,如在评论版设《灾区观察》专栏,连续3天发回前线记者的观察评论,既做活了灾区报道的内容,又创新了灾难报道的形式。 第三个阶段是"头七"之后,灾后影响、反思、重建等话题一般占据主要版面。在此之前,关于灾难报道做得最多是人性故事以及与救援相关的功能性信息,而在这个阶段,则强调解释和调查的反思性报道,比如灾难后的社会秩序,牵涉到灾民安全;灾难后的物资和经济援助,牵涉到灾民的生活质量。所以"灾难社会学"和"灾难经济学",是灾难报道在后期的两个重要外延。《湖北日报》在这一阶段虽自采部分着墨不多,但仍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二、方法论突围:党报应对"新闻大战"的报道策略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