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设立了若干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创建?怎样坚持不懈地创建?如何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怎样从内容、方式、载体、机制上创新?创建成效怎样?如何拓展创建活动的外延?"十星"文明创建怎样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星"文化为何成为脍炙人口的乡村文化品牌?"十星"创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答,我们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整个报道的框架基本形成。 我们决定用系列报道的方式报道"十星"文明创建,报道分为三大部分,主题分别是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引领文明,主标题分别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常创常新的最佳载体》、《燎原神州的文明之火》。在第一部分,用"上庸古城传薪火"、"星火点燃罗家坡"开篇,揭示"十星"文明创建起源于竹山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用"十星开花结硕果"、"十星奏响幸福歌"揭示竹山人执着坚守的动力及"十星"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生根、开花、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在第二部分,用"致富点亮万盏灯"、"道德花开满园春"、"万千农户追十星",分别反映竹山在"十星"文明创建中与时俱进、常创常新的新做法、新经验,如以"致富星"为引领、形成"一星带九星、十星齐争辉"的新模式,以"道德星"为核心、形成"一星促九星、十星共闪耀" 的新格局等。在第三部分,用"十星领跑新农村"反映"十星"文明创建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用"放歌十星颂文明"反映"十星"文化已成为脍炙人口乡村文化品牌的不争事实。结尾部分,用"迈上创新新征程",既反映"十星"文明创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又预示着"十星"文明创建迈上了新的征程。 整个系列报道主线突出、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三大部分之间、各小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始终贯穿着一条脉络主线,犹如一条"银河",将不同类别的星星维系在一起,形成群星闪耀、繁而不乱的格局。 精选典型 巧用故事 在新闻报道中,通常遇到的情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十星"文明创建系列报道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它的素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内容十分庞杂。如何驾驭素材、精选典型、巧用故事,是我们在报道中必须攻克的难题。 报道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每项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也很多,只有选用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文明创建发祥地,追溯"十星"文明创建的历史,罗家坡几乎人人都有发言权,但谁是最权威的代言人?我们选取的是65岁的铁杆"追星族"张永刚。19年前,他担任罗家坡村的村主任,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今他是村民道德讲堂的主讲者。"人争一张脸,佛争一炷香,哪个人不想得个荣誉?你看学生能评优秀,干部能评先进,我们农民若能评个'十星',不也是很荣耀的事吗?我们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方方面面都要看'十星'。"张永刚这个人和他说的话,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紧接着,文章这样写道:"在罗家坡,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经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这种观念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到竹山县角角落落,植根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心中。"用寥寥数笔画龙点睛,揭示"文明火种撒播"的大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张永刚这个典型人物和他的故事,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再如,在反映竹山县创新"十星"文明创建激励机制时,我们采访到的新鲜故事很多,经过认真刷选,我们认为上庸镇翔何养殖场老板何伦兵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他是"3+信用星"的直接受益者。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在养殖场大门上贴上了一副对联:上联--拆旧建新致富不忘共产党;下联--务农经商发家依靠信用星;横批--争创十星。 "十星"文明创建涵盖农村工作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话题,很容易写成空洞说教、泛泛而谈的新闻作品。为使系列报道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我们采用大量鲜活的故事,尽可能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人说事,以事说理,将一些大道理蕴含在若干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中,从而达到最佳报道效果。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