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我在讲“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四种机动车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同学们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认真地进行统计,可是,当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同学们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正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地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他们自动地去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通过合作,统计数据获得了成功,同学们各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样是小组合作,在老师的命令之下的合作与自发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数学,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