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明确指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个建立在“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要求,提法新颖本质却不新鲜,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的空降,其实在我们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是有迹可循、有案可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语用”目标呢?
一、认知语用——透视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引领孩子们从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承习得的任务,更是引导孩子们“亲近母语,推广阅读”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大语文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凭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推广无限的儿童阅读的践行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能力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练兵场,会聆听、乐表达、多诵读、勤练笔,都是儿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写所见所闻、写所思所想,用语言叙述自己、描写世界,就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不可。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注释①)一是感受的实践,通过感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感悟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学会言语的表达,并在表达中运用,从而获得理解。这种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实践,就是运用,即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建构言语能力。
这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各层级的关系,更是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昭然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正如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所说:“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
二、落实语用——穿行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基于以上能及递进的“同心圆”的设想,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联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语文教学的感悟和训练,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在对话模式中和谐并存。
1、立足语文,坚持创设语言情境
(注释②)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脱离了语境的“语用”教学枯燥无味,会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盲目运用多媒体情境替代语用情境,则让言语训练陷入裸奔的尴尬境地。
(1)言语渲染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情境会创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语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指导朗读的好办法。如教学《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是这样层层深入:
师:(先借助课件中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