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谈《一个人的村庄》的自然美、人性美和哲思美(2)

时间:2013-08-25 13:51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杨旦云 点击:
自然是渊深朴茂的,让人对未知和未来产生强烈的追索的冲动,又牵扯着离家的游子在炊烟的指引下安然归来。夜晚各种各样的虫鸣交织在一起,仿佛有无数双耳朵在倾听自然之道简单而明了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静静地等待

  自然是渊深朴茂的,让人对未知和未来产生强烈的追索的冲动,又牵扯着离家的游子在炊烟的指引下安然归来。夜晚各种各样的虫鸣交织在一起,仿佛有无数双耳朵在倾听……自然之道简单而明了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的醒悟。
  二、脉脉温情孕育出的平易纯仁的人性美
  1.温和的人情伦理之美
  黄沙梁的村民们对土地似乎没有太多的奢求,给一点粮食,给种粮食的一点机会,能适时播种,适时收获,生存下来,供养一家大小,就这么简单。黄沙梁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大地总是善待在这片土地上辛苦耕耘的农民,至少让他们能够自得其乐地安享那份自由和惬意。即使丰收的喜庆一年淡似一年,美好的憧憬一年比一年遥远,但是,只要有一丝希望,农民们就不会轻易抛弃一块土地而去寻找另一块土地,他们深知创家立业的艰辛,深知拓荒土地和离弃家园的痛苦。他们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苦难。生活的“苦难”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这些没被磨难压垮的人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纯粹或更高尚。他们就像水一样,生活在最低处,却以最柔和的姿态活着。他们对家园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对苦难的承受坚韧而内敛。
  对于一个传统的村庄来说,重视传统的节日和伦常礼仪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人心的温情纽带。书中尽管没有很热闹、很张扬的节日气氛渲染,但字里行间还是氤氲着柔性的民俗和风情。母语父令,作为从祖辈那里贯穿下来的骨肉之音,以温和舒缓的方式覆盖着家庭,代代相传,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人的耳畔,在山谷间回应……
  2.乐天安命的淳朴和达观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很多的欲望,每天都在追逐着所谓的理想。但光鲜的理想似乎都是为别人架设的,唯独忘了真正为自己的幸福而活。从表面上看,黄沙梁的人们的物质是贫乏的,生活是单调的,他们没有过高的期待,只知道默默地付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向往,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平平安安地走过生与死之间的这段距离,好好地活着。仔细想来,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朴素的信仰和理想吗?
  同时,《一个人的村庄》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达观:“死亡是我最后的情人。在我刚出生时,她便向我张开了臂膀。最后她拥抱住的,将是我一生的快乐、幸福。还有惊恐、无助。”
  三、机趣横生、闲远冲和的哲理思辨美
  1.独语式的人生体悟
  走进《一个人的村庄》,你会发现,作家以独语式的行文方式,带你走进了一个属于他私密的独自珍爱的那个叫做黄沙梁的村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刘亮程曾经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的心灵是慢的,作家的心灵应该更慢。所谓慢,是我们对待事物或事物对待我们的一种态度:彼此珍惜与挽留。我希望我的文字是慢的,仔细的,是停下来细观慢查的。我写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天地间的孤独,是人在时间中的无助和孤独。万物有灵应该是作家的基本信仰。作家就是那些有能力跟石头说话的人。”刘亮程就这样按照自己的原则,在村子里慢慢地走,走走停停,他一边走,一边看,怡然,自得。当他停下脚步,时间仿佛也静止了。他用自己一颗朴素而敏感的心灵在追寻生命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2.人物的虚化
  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人物都是虚化的,看不清脸庞,品不出性格,空洞洞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即使是父亲,也是非常的不了解,有种难言的陌生。“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他偶尔问一句我的生活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答一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村子里人的形象记忆甚至还不如动物来得深刻。因为在黄沙梁,动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的数量。“羊的数量是人的三倍或五倍。牛比人少,有人的三分之一。”……他一直记得去过沙沟沿上一户人家,但那户人家几个儿子的面容,他一个也想不起来,浮现在记忆中的只是一个个模糊的人影,没有脸,没有明确的外形,只是一些人影在动。倒是他们家的狗他记得很清楚,“黄色的、怪怪地叫”。
  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未必没有痛苦。荒凉贫瘠的土地,日复一日平淡而单调的生活,怎么可能没有悲哀和痛苦,但是痛苦可以被麻木蒙骗,在风吹日晒中逐渐冷漠和淡化,最终消失在自然的表情中。当然,更重要的是,村子里的人们一如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们低着头、半闭着眼走在那条几个坑几个坎都一清二楚的土路上,在半睡半醒间下地干活,打着盹疲惫地回家。只要活过三十岁,他们就可以闭着眼睛在这个哪怕七八年也不会发生新奇事情的村子里安心地活着。他们不用也不愿意睁开眼睛,因为不用睁眼就知道天已经亮了。
  3.梦境式的童年经历体悟
  童年不仅仅是人类历史的本源时期,也是成年人在成长历程中常常依托的据以无意识地指向未来的基点,童年象征了人类精神的某种理想形态①。《一个人的村庄》在一个梦境里追忆了仨兄弟童年时期挖掘大树根的经历。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树根,老大率先朝树根砸去,树根深处传来巨大的响声,那响声非常可怕。但是,就是在这可怕的响声中,作者明白了,孩提时的我们对事物发出的声音感到惊恐、震颤的时候,正是我们倾听事物诉说的机会,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在懵懂中错过了认识事物真相的机会,事物的门便对我们永远关闭。我们渐渐长大了,在喧哗而吵闹的世界里,成为了“门外汉”。树根是大地的记忆,是大地深埋在地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可惜被我们人类毁坏了。人类砍掉了绿树,以树干为梁,树枝为椽,树根为燃料,但同时,人类也毁掉了一条荫蔽大地和人类自己的鲜活的生命。
  4.风中的絮语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